閩南民間信仰:同一炷香火 情牽海內外

【本報綜合報導】包容海洋文化的媽祖信仰,象徵慈善濟世的保生大帝信仰,蘊含忠義愛國理念的關帝信仰……「舉頭三尺有神明」,在民間信仰盛行的閩南地區,各種信仰習俗早已滲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轉角遇到神明」再尋常不過。
在閩南人心目中,民間信仰除了精神寄託,更是一份經久不衰的文化傳承。
對此,10月初在泉州辦完媽祖豐收節海祭祈福儀式的孫子璇深有感觸,「那天溫度很高,大家的臉曬得通紅,但都堅持著完成了媽祖『三獻禮』這一傳統儀式,可見閩南人對媽祖的尊敬與愛戴。」作為一瓣香媽祖文化展覽館館長,她長期舉辦各種媽祖信俗活動,致力弘揚媽祖文化。
「從地理氣候角度來看,閩南地區三面環山,背朝大海,多瘴氣,山林中蛇蟲橫行,所以閩南人長期有『信鬼好巫』的傳統習俗。」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范正義近日受訪時表示,閩南人所信仰的媽祖林默、保生大帝吳本生前都有一定巫的色彩,經歷過由巫到神的嬗變。
作為閩南文化的產物,媽祖信仰與保生大帝信仰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他們生前皆身懷異術、樂善救人,具有崇高德行,死後被傳為羽化升仙,成為扶危濟難的民眾保護神,並得到歷代官方認可與敕封。
靈力崇拜與英雄崇拜的結合,使得閩南人對於這些神明格外尊崇,日常生活中遭遇各種事都會到宮廟裡「蔔卦問神」。而每每遇到建房、動土、入宅、婚姻、生子、喪葬等要事,閩南人甚至會將媽祖、保生大帝等神明「請」到家中見證。
位於泉州台商投資區張阪鎮的獺窟媽祖宮供奉著三尊媽祖,十分受當地居民敬仰。范正義說,大媽坐鎮指揮,二媽負責村中喜事,三媽負責村中喪事,各司其職,融入到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強大的包容性,也格外凸顯於閩南民間信仰中。范正義以媽祖及保生大帝信仰為例指出,二者在祭拜、風俗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合與交叉;在廈門,二三十座廟宇中同時供奉媽祖與保生大帝為主神,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
在范正義看來,閩南民間信仰還帶著濃厚的社區屬性和聯結性。身處異國他鄉的閩南人,往往結伴而居,通過對故鄉神明的祀奉和崇拜,寄託懷念故土、飲水思源的深厚情思;通過搭建「神緣」,與「血緣」「族緣」「地緣」共同構建起華人社會的鄉土承傳。
在保生大帝祖廟漳州白礁慈濟宮及廈門青礁慈濟宮,幾乎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都會有台灣及東南亞的信眾前來謁祖祭拜。今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白礁慈濟宮與台灣台南學甲慈濟宮依然開展「雲謁祖」活動,兩岸信眾「雲」祭保生大帝,祈願疫情早日結束。
「促成海內外信眾返回閩南拜祭祖庭的原因是中國人對『祖』的崇拜。」范正義認為,祖庭是海內外信眾共同的精神家園,保生大帝、媽祖等民間信仰成為聯結兩岸同胞、凝聚海內外華僑華人的精神紐帶和民間交流的重要橋樑。
「以媽祖信仰為紐帶,我走到福建乃至世界各地的媽祖廟,都能迅速和當地人打成一片,相談甚歡。」孫子璇笑著說,媽祖文化中的大愛精神,可以引導信眾共克時艱,「畢竟,天下媽祖同一人,世界信眾共一家。」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