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曬青、搓揉、發酵、焙乾……八道工序背後的匠心,折射的是中國百年紅茶「坦洋工夫」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如今,這一傳承,舖就了其發祥地——坦洋村的鄉村振興路。
坦洋村地處福建寧德福安市社口鎮西北部,是遠近聞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村落四周,千畝茶園層層疊疊,綠意盎然;村中,茶行沿街一字排開、茶香飄溢,古民居、炮樓、廊橋、祠堂等清代風格建築訴說著古老茶村的悠久歷史。
名茶復興
坦洋村民世代以茶為生。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茶商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1915年,「坦洋工夫」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之後,逐漸成為當時歐洲最流行的飲品之一。抗戰時期,海路中斷,貿易受阻,「坦洋工夫」逐漸走向沒落。2006年起,在政府和茶人推動下,「坦洋工夫」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作為「坦洋工夫」創始人胡福四的後人,早年赴香港創業的胡新穎2009年回鄉投資,之後成立了新世基坦洋(福建)茶業集團有限公司,並在坦洋村建設茶文化園,重塑「坦洋工夫」品牌。
「將茶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農戶增收致富,這是我們的心願。」新世基坦洋(福建)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少惠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一年產茶2萬斤,帶動了200多農戶種茶制茶。
「綠葉」變「金葉」
「坦洋工夫」的復興,吸引越來越多出外村民回歸。在外經商的李岩忠回村創立一家茶作坊,傳承傳統制茶工藝,擴大茶葉加工規模;攜手村民註冊成立「福安市坦洋領頭洋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戶改種「金牡丹」新品種,擴大茶業輻射效應。
「以『金牡丹』加工而成的創新型『坦洋工夫』,果香蜜韻、花香迷人,深受市場歡迎。」李岩忠告訴記者,合作社每年收購茶青達35萬斤,茶園畝產值已從原來的三四千元(人民幣,下同)增至近萬元。他希望不斷壯大合作社,實現種植、採摘、加工和營銷一體化,並逐步發展休閑茶旅。
「坦洋工夫」現已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國家證明商標」「全國綠色食品」「中國馳名商標」等殊榮,品牌價值達44.47億元。「綠葉」變「金葉」,成就了一個產業,也富裕了一方百姓。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坦洋村茶園面積4000多畝,茶產量1400多噸,綜合產值3.4億元;村中八成以上人口涉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
科技賦能,茶旅融合
科技賦能,成為當地茶產業昇級的「加速器」。坦洋村5G智慧茶園內,一排排高清攝像頭緊貼地面,實時拍攝茶樹,自動採集和監測病蟲害信息。
2020年5月,全國5G農業智慧茶園示範區落戶坦洋茶場,通過5G網絡在遠方依託電腦或手機即可實現施肥、灌溉、病蟲害監控等,實現「數字+」與茶產業的有機融合,促使茶葉生產更精準、茶園管理更節本增效、茶業更綠色發展。
「智慧茶園讓消費者可以看到茶園是如何管理、提昇茶葉品質的,也讓消費者喝上放心茶。」坦洋茶場場長鄭明星說。
昔日荒山變「茶海」,坦洋村還在傳統茶業基礎上催生茶旅新業態,打造獨特的「坦洋情意村」,每年吸引一批批遊客、學子前來觀光、研學。社口鎮鎮長陸絢表示,要以「茶鄉觀光休閑+特色民宿+茶文化研學」的發展模式,結合每年舉辦開茶節、鬥茶賽,讓「坦洋工夫」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