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茶香 情牽兩岸——台灣製茶師左如玉的大陸行腳

【本報綜合報導】「茶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精華,今天的製茶技藝既有千年曆史傳承積澱,又有不斷的探索創新。」台灣製茶師左如玉說,兩岸茶文化一脈相承也各有所長,對於茶的喜愛,讓兩岸民眾共振共鳴,彼此親近。
「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近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彼時,左如玉剛剛在台中的有機茶園用杭菊窨了一批茶葉,正在琢磨「一批冬片過些天就可採收,做什麼茶好呢?」聽聞申遺成功消息,電話那頭的她非常高興,對中新社記者說:「茶文化歷史悠久,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自豪,更應用心傳承。」
左如玉出生在台灣苗栗縣的製茶世家,家中四代做東方美人茶,她在傳承製茶技藝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以「適茶適種、適茶適做」的理念,將六大茶系製作技術融會貫通,20多年來創作了逾百種茶品。
兩百多年前,從大陸移居台灣的閩粵居民,將茶樹種子、製茶技藝和飲茶習俗帶到台灣,台灣烏龍茶、包種茶等產制技術都來自福建。清朝後期,茶葉的生產和出口成為台灣北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今天,台灣的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等,成為享譽兩岸的名茶,也有越來越多的台灣茶人到大陸發展。左如玉則屬於其中的「技術流」,她醉心於與茶「對話」,不斷尋求製茶技術的突破,再無償地傳授給茶農,「哪裡有好茶,我就到哪裡去,我願走遍所有的茶區」。
每次到大陸,左如玉總是一頭鑽進茶山深處,考察當地環境和製茶工藝,「看到他們有很好的土壤、很好的茶樹,做出的茶卻不夠好、賣不上價,我就很著急。」就這樣,六七年間,左如玉幫廣東潮州的烏崠提昇了紅茶品質並創新製作了白茶,用漳平水仙茶做出一餅雙色及帶有台灣高山烏龍茶味的水仙白茶。哪怕新冠疫情導致往返兩岸時間成本極高,她仍堅持在採茶時節趕到茶區。「茶農和茶都在等我,我停不下來!」她說。
近些年,左如玉在大陸茶區停留的時間比在台灣還多。為了讓製茶技藝更好地發揮作用,去年1月,她在福州收了8位徒弟,既有大陸青年,也有台灣青年,不到2年時間裡,其中3位憑藉製茶技術獲評縣級非遺傳承人。「明年春天我計劃去福建泰寧,在那裡創建茶園基地,形成從種植到製茶的生產鏈條,讓有志於製茶行業的台灣青年能夠紮下根來,安心發展。」
「在茶的領域裡,兩岸融合一直在進行,甚至可以說不分彼此。」左如玉說,「不論人們身在何處,喝一口茶,天涯若比鄰。茶不僅讓兩岸民眾心有靈犀,也拉近了中外友人的距離,甚至消弭了隔閡。這對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貢獻。」
左如玉的研究計劃中,還包括福建的坦洋工夫茶。清末民初,坦洋工夫茶是蜚聲國際的名茶,曾有「閩紅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讚譽。此次,該茶的製作技藝也位列申遺成功的項目之中。「但如今它地位遠不及當年,甚至很多人都沒聽說過,我希望通過我的技術去改善它,讓它重現活力。」
「作為中華兒女,把祖先傳下來的茶文化傳承好,是我們茶人最重要的使命。」左如玉說,「我希望兩岸茶人能夠共同努力,把中華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台灣制茶師左如玉(左)在福台灣制茶師左如玉(左)在福建泰寧縣的一個茶園裡考察。建泰寧縣的一個茶園裡考察。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