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8,301 閩南民居建築中,磚石混砌和牆面的裝飾及色彩紋樣,在中國建築史上有其獨特之處。山牆是牆身的一部分,指建築物兩端的橫向外牆。這面沿著建築短軸方向而佈置的牆體,因像一座“山”,故被叫作“山牆”。 閩南古民居的山牆,以紅磚為底,配以造型不一的脊端築造,並以灰塑、堆剪、彩繪等裝飾,是最能體現閩南傳統建築文化的建築構建之一。 而今,歷經千百年,漫步古民居,人們還是總被那層層疊疊的燕尾脊及各種馬背山牆構成的迷人天際線所驚豔。那些山牆,也因了歲月的浸潤,愈發古樸、有味道。 山牆脊端風格不一 閩南古建築中,如果說燕尾脊和紅磚是其典型特徵,那花樣百出的山牆設計就是屋主的個性化表現。 古建築中,山牆作用主要是承重以及與鄰居的住宅隔開和防火。 唐宋時期,山牆多為土坯、青磚牆面。為了保護山牆不受風吹雨淋,古建築屋頂多為廡殿式屋頂、歇山式屋頂、懸山式屋頂等。明清以來,紅磚材在牆體中廣泛應用,泉州沿海小式民居建築的山牆變為以硬山式屋頂為主。 泉州市崇福寺大殿採用重簷歇山頂的形式建造 福建工程學院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教授姚洪峰表示,泉州沿海一帶傳統民居的山牆多為硬山式屋頂,懸山式屋頂多見於安溪、永春、漳州一帶;泉州廟宇則多為歇山式屋頂,如開元寺、崇福寺大殿都是採用重簷歇山頂的形式建造的;閩南建築用廡殿式屋頂,只有泉州文廟大成殿代表當時最高的建築規格。 據介紹,硬山和懸山式屋頂是兩面坡——前後兩面斜,在屋頂正中最高處形成正脊。 閩南地區的懸山和硬山式屋頂,在前後兩面坡的兩端有兩條與正脊垂直的脊,用來壓瓦收邊,也稱為垂脊。閩南稱硬山頂為“包規起”,稱垂脊為“規帶”,起就是建造的意思。包規起就是屋頂的重脊正好落在山牆之上,山牆把檁條的端頭封包在牆內側。閩南氣候多颱風暴雨,尤其是海風,對建築物的腐蝕較大,因此使用硬山頂,保護山牆。 硬山式屋頂建築等級最低,根據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硬山頂或懸山頂。 懸山式屋頂被稱為“出規起”,就是屋頂懸挑出山牆之外。屋頂木構架的檁條挑出山牆之外,這樣可以保護山牆免受雨淋,但在山區以磚石為外牆的住宅也用“出規起”。 歇山頂設計圖 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清朝改今稱。其樣式最早可見于漢闕石刻。在北朝石窟的壁畫上可看到歇山式屋頂。現存最早的歇山式屋頂建築是五臺山的唐代南禪寺大殿。 廡殿式屋頂,明清時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山牆類型選擇有講究 《詩經》:“如鳥斯革,如翬斯飛。”飛簷造型如大鳥振翅翱翔,色彩斑斕遠看如錦雞飛騰。這句話是對中國古建築最古老的讚美。 在閩南古建築中,民居屋頂多以硬山式屋頂為主。硬山頂山牆面因形如馬背弓起,被稱為“馬背山牆”。馬背山牆形式多種,結合多年的田野調查,姚洪峰歸納了泉州傳統建築山牆做法。除通常的硬山燕尾做法外,還有幾字規、單弧型、梅花規、馬鞍規和尖角規。其中單弧型、梅花規彎曲的弧度,顯得婉轉柔順;幾字規形態較為直線平穩;馬鞍規、尖角規因其向上的尖角,顯示出了氣勢鋒利的特點。 泉州常見的六種馬背山牆做法 別緻的幾字規山牆(肖小俊 供圖) 馬鞍規山牆 尖字規山牆(肖小俊 供圖) 南安一民居山牆造型別致(肖小俊 供圖) 也有些地區依照山牆頂端的形狀,將山牆分為“五行山牆”。五行山牆,顧名思義,便是“金、木、水、火、土”五種樣式來裝飾的山牆,這大概是源於陰陽家的五行相生相剋之道。 “金”的山牆有一個大弧,“木”的山牆特徵是弧線窄而高,“水”的山牆頂端由三到五個弧線成,“火”的山牆形狀帶有銳角,“土”的山牆則有平整的頂端。五行山牆有諸多門道,講究也非常嚴格,建屋之前要請風水先生根據屋主的生辰八字進行推算,算出屋主適合哪一種類型的山牆。 晉江永和鎮一民宅兩種類型的山牆做法(肖世妙 供圖) 不同的山牆適合不同的主人,金者頭圓而足闊,木者頭圓而身直,水者頭平而生泥,平行則如生蛇過水,火者頭尖而足闊,土者頭平而體秀。因此,山牆類型的選擇是相當嚴肅的。 山牆裝飾獨具特色 閩南古建築的山牆,最為搶眼的是它的裝飾功能。即在山牆頂部進行裝飾,從屋簷的夾角順勢而下,以繪畫、浮雕、灰塑等形式裝點山牆,形成獨具閩南特色的建築風格。其中以灰塑技藝最為突出。 灰塑在唐代已經出現,在宋代得到普遍應用,明清時期,盛行於宗祠、寺廟和規模較大的民居住宅建築。 “當時的山牆面積大,但不美觀。為了美化,遂裝飾些吉祥圖案,如慈虎吊花籃(慈虎有五頭、七頭)、飛慈虎、吊花籃、吊慶牌、吊金魚、雲卷紋、花籃、寶瓶等。”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呂文金說,“寺廟、宗祠、祖厝和民間古民居、古大厝的山牆灰塑裝飾各有不同。廟宇大多用蓮花、雙龍搶珠、荷花,且大多是彩繪的;古民居、古大厝圖案主要按業主的喜好,圖案基本用灰白,不彩繪,與廟宇區分開來。” 據介紹,山牆灰塑造型手法包括浮雕和半浮雕。灰塑最開始只是在山牆尖上裝飾簡單的卷草紋飾,叫作草尾。後來越做越漂亮,就開始蔓延到屋脊上去。造型從平面圖文發展到立體造型、圖案,題材從花草發展到人物、故事,色彩從黑白變成彩色。灰塑從一種手藝發展到一門藝術。 呂文金介紹,常在山牆中出現的圖案有雙龍戲珠、鯉魚荷花、鴛鴦戲水、螭虎、獅子(稱獻財獅)、雲卷紋、花籃、寶瓶麒麟吐玉書、八仙初壽、仙桃、石榴、梅花、牡丹等。“而這些圖案都有它們相應的寓意和故意,比如麒麟吐玉書,有傑出人士降生的寓意;雙龍戲珠寓意吉祥如意;八仙初壽、仙桃等寓意吉祥長壽;牡丹寓意富貴降臨;螭虎寓意祥瑞鎮惡、香火鼎盛;雲卷紋表達閩南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嚮往;寶瓶寓意趨吉避凶、吉祥、富貴等等。” “灰塑彩繪一般使用紅、黃、綠、青、水紅等顏色,早期均使用礦物質顏料、水膠(從椴膠樹上取出來的),這樣製作出來的顏色鮮豔持久。現在使用丙烯顏料和白膠,效果就不一樣了。”姚洪峰遺憾地說。 石獅一民居山牆下麵用出丁石裝飾 山牆的材料及做法看似隨意,其實暗藏深意。有些山牆未必與正身牆一致,如正身牆採用紅磚,而山牆下半部則採用出磚入石、“出丁石”、夯土,甚至是牡蠣殼飾面等,很好地體現了閩南建築特色。 在蔡氏古民居、晉江五店市、梧林古村落等地,很多山牆裝飾仍保留得較為完整。而且,即便都是祥雲浮雕,設計細節也大不一樣。 山牆立面元素豐富寓意好 閩南古建築山牆,除了屋頂精緻,牆身還集大成了牆面、鳥踏、水車堵和風窗等看點,豐富了山牆的立面元素,形成了不同的立面趣味。 “鳥踏”:在山牆簷口高度偏下的位置,大多有一條挑出的磚帶,稱為“鳥踏”。在硬山式屋頂中,鳥踏可以對山牆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主要是防止雨水的侵襲。常有鳥雀棲息於鳥踏之上,甚至築巢其間,鳥踏之名或得於此。這也讓建築多了一些溫度。 楊阿苗故居水車堵山牆(姚洪峰 供圖) 水車堵:在標準較高的民居當中,也有將正身牆的水車堵向山牆面延伸,並在其上鋪以瓦材。姚洪峰說,水車堵內多用泥塑彩繪、交趾陶作裝飾。他說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楊阿苗故居鏡面牆上的水車堵,是用青石浮雕,“這種很少見”。 風窗不僅僅是裝飾 風窗:山牆上的風窗不僅僅是裝飾,還能減輕颱風對牆面的衝擊。呂文金表示,大山牆上通常會留兩個對稱的風窗,小山牆只在中間留一風窗。風窗材料由陶瓷燒制,款式基本上為花窗(菊花、梅花、海棠花等)。 呂文金表示,閩南人將對家人的深厚感情寄予這些山牆裝飾裡,寄託著他們祈求生活美好、平安的心願。 作者 張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