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世界級非遺6項!泉州為中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

11月29日,包含鐵觀音製作技藝在內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泉州共擁有世界級非遺6項,也是中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
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
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是中國六大茶類中一項複雜、精湛、獨特的制茶技藝,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於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安溪茶農吸取了紅茶“全發酵”和綠茶“不發酵”的制茶原理,創造出一套“半發酵”的獨特制茶工藝,並根據季節、氣候等不同情況,採用靈活“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術。安溪烏龍茶(鐵觀音)傳統製作技藝包括採摘、初制、精製三個部分。

送王船
2020年,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送王船是廣泛流傳于中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的民俗活動。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
2012年,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福建木偶戲是中國木偶表演藝術的傑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為提線木偶與掌中木偶兩種。自十世紀始在泉州、漳州及周邊地區廣泛傳播,其表演技法精湛、傳統劇目和音樂唱腔豐富、偶像造型藝術精美絕倫,形成了完整的表演體系,成為當地社區民眾珍愛的表演藝術形式。泉州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主要包括採用學校教育、師傅帶徒、劇團培訓等方式,培養木偶戲傳承人;推進“木偶戲進校園、進社區”,普及木偶戲知識;編寫木偶戲教材,普及讀物,製作音像製品等。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2010年,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是福建沿海木船製造的一項重要的民族傳統手工技藝,以樟木、松木、杉木為主要材料,採用榫接、艌縫等核心技藝,使船體結構牢固,艙與艙之間互相獨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結構形式。該技藝是在“師傅頭”(閩南地區對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稱)指揮下,由眾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水密隔艙造船技術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大約發明于唐代,宋以後被普遍採用。2008年,水密隔艙造船技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音
2009年,南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源於泉州,用閩南語演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漢族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唐宋時期的特色。2006年,南音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
2009年,包括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等4個營造技藝在內,“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源於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古代匠人結合泉州的地理、氣候、文化習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築風格,總結出一套泉州傳統建築的營造法則和技巧。泉州古厝憑藉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底蘊,始終佔據閩南文化圈古建築技藝的主流。2008年,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泉州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泉州共擁有世界級非遺6項、國家級非遺36項、省級非遺128項、市級非遺262項、縣級非遺628項,是中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三大類非遺項目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

作者 王金植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