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走進重慶黔江的雙河絲綢有限公司廠房內,經過選繭、煮繭、繅絲、複搖、整理等工序後的蠶繭,被製成了雪白明亮的白廠絲,即將銷往意大利、越南、日本等國家。
近日,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宣佈啟動「超級蠶」育種計劃,助推蠶桑產業實現新發展。而黔江區是生產優質桑蠶繭的一塊寶地,目前已建成標準化桑園9.3萬畝,蠶繭年產量7萬擔。
黔江生產的白廠絲都是有機蠶絲,桑樹沒有施加農藥、殺蟲劑,頗受海外客戶歡迎。作為重慶蠶桑產業的龍頭企業,雙河絲綢有限公司長期為國際知名品牌提供原材料,行政部經理范躍峰23日告訴記者:「企業這兩年的海外銷量一直在提昇,今年出口銷售額目前已達950萬美元,相比去年增長了不少。」
在日本客商眼中,來自武陵山區的絲製品污染少、品質高,絲綢的顏色、光潔度以及均勻度等指標都能達到相關要求,非常適合製作和服。
高品質的絲製品源於當地宜桑宜蠶的土壤氣候條件。
黔江區林業局蠶業管理總站負責人徐兵介紹,武陵山片區有春、夏、正秋、晚秋四個養蠶期,時間從4月一直持續到10月中旬,這意味著有較長的原料供應時間線,「尤其是今年結合氣候條件,晚秋之後還增養了一季『晚晚秋』,養蠶期又多了一季」。
一片桑葉,富了一方百姓。「我今年種了98畝桑園,養蠶182張,售繭收入40多萬元人民幣,比我以前當木工的收入高多了。」黔江區金溪鎮岔河村養蠶大戶田海祥說,「養蠶就忙那一陣,閑下來還可以在家照顧小孩,現在村裡至少三分之一的鄉親都走上了種桑養蠶的道路。」
如今,黔江區已形成了完整的蠶桑絲綢產業鏈,一頭連著桑園,一頭連著市場,可謂「絲絲入扣」。
在種植端,推出「桑+菜」「桑+中藥材」等多種間作模式;在繅絲端,引進東部沿海的絲綢企業前來開廠,就地「抽絲剝繭」;在絲綢端,有黔江桐鄉絲綢工業園,拈絲織綢織地毯;在文創端,打造太極蠶桑文創體驗館、中元漢珍玉絲基地和武陵山絲綢博物館,實現農文旅融合;在科技端,與西南大學等單位密切合作攻關,建立重慶市蠶業科學技術研究院黔江分院,加速蠶業提質增效轉型昇級發展。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消費者的喜愛,我們就想結合國際上一些流行的形式,把中國傳統元素融入產品設計裡。」重慶市雙河絲綢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松奎介紹說,未來計劃把國風元素與現代化的設計理念相融合,做出更具中國色彩、也更符合世界潮流的絲綢製品,讓來自東方的絲綢製品走向更多國家,將絲路故事傳唱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