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6,350 試點示範引領帶動 比學趕超亮曬實績 今年以來,泉州市把工業園區作為重新配置資源要素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主戰場”,實施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專項行動。泉州市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指導推動,全力貫徹落實泉州市委“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部署,泉州市工信局牽頭,資規、住建、財政等市直部門及各縣(市、區)積極踐行項目工作法、一線工作法、典型引路法,緊抓“規劃、規範、提升、示範、招商”5個環節,加快推動產業集聚、土地集約,進一步提升工業園區產業承載力,優化產業生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滾動管理,加快項目建設。試點先行,國企打頭陣,每個縣(市、區)各確定1個(晉江市2個)試點項目,共14個,納入亮曬比拼,帶動民企參與投資建設的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項目33個,形成84個“四個一批”項目滾動推進,為泉州市產業發展和項目引進騰出發展空間。 拉練比拼,亮曬交流成果。泉州市在每季度最後一個月組織開展全市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拉練活動和專題彙報會,市領導與各縣(市、區)、市直部門主官到試點項目現場觀摩學習交流,每季度圍繞項目滾動推進中階段性成果,開展一把手“命題式”亮曬比拼,總結推廣了樁基先行、拿地即開工、模擬審批、並聯審批、單一窗口、專班推進、專員服務等一批可複製的好做法、好經驗。 以點帶面,推動連片開發。抓試點促示範,以試點項目為引領,實施試點項目招商首談制,圍繞龍頭企業強鏈補鏈的需求,佈局落地一批專業型、配套型園區。滾動推進,連點成線、連線成片,打造全產業鏈的標準化園區集聚帶,提升產業鏈協同水平和效率。例如,豐澤區以泉州軟件園項目為基礎,規劃建設2758畝的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一期超600畝項目實現連片開發、產城融合、形成規模效應。南安打造泛家居產業生態走廊,對九牧集團和6個小微產業園進行連片規劃改造,打造2137畝的水暖產業集聚區。 項目在發力 鯉城高新區科創中心項目:精准謀劃建設現代化產業園區 作為泉州市園區標準化建設試點項目,鯉城高新區科創中心項目正加快建設中。走進項目施工現場,可以看到多幢建築已封頂,工程車輛往來穿梭,施工人員正忙著綁紮鋼筋、澆築混凝土等作業,現場一片熱火朝天。 鯉城高新區科創中心項目占地面積123畝,規劃建築面積23.20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約9億元人民幣,擬建設9棟建築,涵蓋標準廠房、行政辦公、生活服務配套等。鯉城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于璐婷介紹,園區採用投建營一體化模式,打造集高水平外立面設計、智慧園區管理、太陽能光伏應用等要素於一體的五星級工業廠房。目前,項目3B號、6號、8號樓主體結構已封頂,力爭明年6月竣工,一座嶄新的現代化產業園區已拔地而起。 目前,園區採用同步建設、同步招商、同步優化設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項目產業定位為光電子信息產業,側重招引光子及電子電容器等相配套、相關聯的產業鏈項目,已預安排入駐項目15個,占整個空間的60%。 在推進建設中,鯉城區注重全過程算帳,算好“征遷成本賬、投資建設賬、運營收益賬、招商效益賬、資產資本賬”,並以科創中心和連片改造區為樣本,在深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形成翔實數據,內容包括征遷成本在確定“拆改留建提”方案後測算,投資建設成本以不同投資方案進行計算,運營收益根據不同期限和不同運營方式測算,招商收益按不同的優惠政策強度計算,資產資本賬按資本價值、增值和證券化運作的預期進行計算等,精准謀劃、精細管理,有效推動園區高標準建設。 我的獲得感 從浙江“轉戰”晉江 日趨完善的產業鏈讓企業發展更有底氣 作為福建(晉江)集成電路產業園區的重要部分,晉江集成電路小微工業園的建設正加速推進。目前,晉江集成電路小微工業園已正式簽約5家企業,近期將陸續進駐裝修。此外,意向簽約企業10家,重點在談企業29家。 “今年上半年,集團決定在泉州晉江設立子公司,入駐晉江集成電路小微工業園,看中的就是晉江日趨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園區完善的配套,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陶特容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林文富表示。 “完善的產業鏈,對於企業提升生產效益、加強研發意義重大。”林文富表示。作為晉江集成電路龍頭企業的重要配套,陶特容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業務包括特種設備、半導體設備製造和半導體設備專用零組件研發等。一個成熟的半導體製造產業鏈,周邊往往都有先進的基礎工業以及各半導體相關供應鏈企業,進駐小微工業園能夠有相關配套,來達到與當地龍頭及其他企業更緊密的聯結及服務。 “我們已經與晉江園區龍頭企業簽訂了訂單,入駐小微工業園後,與周邊企業的合作將會更加緊密,當客戶有業務銜接需求時,公司相關工程師可以快速響應,到客戶公司當面溝通、及時跟進,雙方的合作開展也能提速增效。” 令林文富期待的,還有晉江集成電路招商專班專業化的園區服務。“園區會提供運營服務、公共服務和金融服務等服務,屆時,我們可以在園區範圍內對接完備的公共科研平臺、檢測檢驗機構、金融機構,對於企業來說省去了不少奔波之苦和後顧之憂。” 作者 遊怡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