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
嚴冬的山區寒風凜冽,龍岩市武平縣下壩鄉的靈芝種植基地裡卻是一派火熱場面,數名務工婦女正在畦床內栽植菌棒,並將接種好的靈芝菌棒搬運至溫室大棚,一一碼放齊整。
「靈芝的前期培育步驟很多,切木段、拌料裝包、蒸煮、接種……現在正是靈芝種植接種育苗的關鍵時期,每個步驟都不能出錯的。」邱福平耐心地向記者講解靈芝育種需要注意的事項。在下壩鄉,甚至是在整個武平縣,只要提到靈芝,人們就會第一時間想到邱福平。
邱福平是武平縣種植靈芝經驗豐富的老師傅。1982年,邱福平剛剛初中畢業,學習成績並不理想,於是在父親的建議下前往福建省農科院、上海農科院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學成返鄉後便開展食用菌栽培生產。在靈芝品種培育、菌種生產、栽培技術研究推廣的領域,一扎根就是30餘年。
靈芝在民間又被稱為「仙草」「瑞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武平縣位於武夷山脈的西南端,屬於低山丘陵山區環境,森林覆蓋率達79.39%,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被多樣,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條件十分適宜靈芝的生長。可是怎麼才能把產量稀少的野生靈芝變成可批量種植生產的經濟作物呢?邱福平通過自身學習,先是嘗試在大棚內種植靈芝,經過幾年的摸索以及實踐,邱福平很快掌握了豐富的靈芝種植經驗,但很快他就發現大棚種植的靈芝產量和質量不高,靈芝產業發展遇到了難以突破的瓶頸。
武平縣的自然環境適合生長靈芝,野外自然生長的靈芝有效成分含量高、質量高,那麼把人工培育的靈芝重新移植到山上讓它自然生長不就好了嗎!想通了這一點,邱福平開始嘗試改進靈芝種植技術,先是在車間製作培養菌包,待靈芝菌包培養成熟後再運往山林入土栽培。林下靈芝栽培果然大獲成功。經過多年的實驗探索,邱福平成功馴化當地野生靈芝品種,並實現了人工椴木栽培,總結出的一套林下種植紫靈芝的成熟技術更是在武平縣得到了全面推廣。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推進林下靈芝種植產業發展的進程中,邱福平毫不吝嗇,熱心免費為廣大農戶開班、教學,為農戶們傳播種植技術,帶領鄉親們一起種植紫靈芝,一起發家致富。2014年12月,邱福平創建武平縣下壩鄉林下仿野生靈芝種植示範基地,推行「公司+基地+菌農」的生產模式。將靈芝種植過程中「菌包製作和培養」這一風險大的環節,由企業統一把控生產,農戶只需將培養成熟的靈芝菌包運往山林栽培,無需投資搭建大棚及專業化田間管理,大大降低了種植難度和種植風險。
菌包集約化生產不僅降低了農戶的種植成本,還解決了農村大量勞動力就業。據邱福平介紹,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是菌椴接種、菌絲培養的時期,正好是農忙過後,招聘的工人絕大多數都是處在農閒時的農民。「現在基地裡總共有300多名工人,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兩萬的額外收入。」
邱福平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作用,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林下仿野生靈芝種植,一年就能見效益。一次種植可連續採收4-5年,林下仿野生靈芝栽培種植省工、管理簡單,只要做好前期的準備,中後期管護成本非常低,幾乎不用人去打理,經濟效益還是較為可觀的。」 談起林下靈芝種植,邱福平信心滿滿,邱福平於2009年成立的「武平盛達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現已發展靈芝大棚栽培基地300多畝,林下天然栽培基地2000多畝。
如今,越來越多當地群眾紛紛走上林下靈芝種植之路。 「我2005年就跟著邱總打工,在這裡學習到了很多關於種植靈芝的知識,看他們種得很成功,就從邱總這裡買種子來種,他們過來指導技術,還跟我們包回收。我這個年紀已經不適合外出打工了,在家種紫靈芝比種田要更賺錢勒!」下壩鄉露冕村村民劉蘭秀笑著說道。
除了當地居民,武平縣靈芝產業的興旺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創業。80後青年賴斌龍看到了紫靈芝的發展前景,回鄉創辦福建永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種植銷售紫靈芝。在武平田背、杭背等村發展培育林下有機靈芝種植集體產業項目7000多畝,輻射帶動周邊農戶283戶,從事紫靈芝菌種培育、菌棒生產、產品加工、產品銷售的從業人員100人以上,實現周邊95戶農民脫貧摘帽,帶動200多戶農民致富。靈芝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富民苗」,有效地帶動了農民增收。
林下掘「金」,小小靈芝撐起鄉村致富傘。資料顯示,2022年武平縣新增林下種植紫靈芝8510畝,累計達到2.82萬畝,預計產量350噸,全產業鏈產值2.3億元(人民幣,下同)。帶動紫靈芝全產業鏈3000多人就業,人均年增收3.5萬元,共有427戶貧困戶參與林下種植紫靈芝激勵性扶貧項目,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