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淺厝側門“人物走馬圖”(李菁 翻拍)
蔡氏古民居“莆陽世胄”青石牌匾(陳英傑 攝)
19世紀,蔡氏古民居的建造者蔡資深從泉州南安出發,南下菲律賓謀生。他以香燭起家,後拓展到百貨、貿易、房地產等各個領域。在成為菲律賓首富後,蔡資深回歸桑梓,帶領族人興建了古厝,也就是如今名揚海內外的蔡氏古民居。
燕尾脊(陳英傑 攝)
在鼎盛時期,蔡氏古民居有建築23座,有大小房間400多間,東西長200多米,南北寬100多米,五開間三進宅院加上左右護厝,構成古民居的基本樣式。硬山頂、燕尾脊、紅磚牆、“皇宮起”紅筒瓦以及穿鬥式的梁架結構,共同組成了既華美又極富閩南地域特色的古民居,充分體現了閩南地區古建築巧、秀、雅的特色,同時雕樑畫棟中西方和南洋的裝飾元素又展現出其別具一格的魅力。
紅磚牆(陳英傑 攝)
蔡氏古民居群規模宏大,保存完整,院落型制多樣。20多座大厝整齊劃一,各具特色,每一落大厝均是自成一體的合院單元。建造順序由東部向西部,作為古民居核心區的東側有10座大厝,近似縱向方形的結構;西側則有大厝8座,近乎橫向方形佈局;北側較遠的地方,有宗親居住的世子厝、世切厝等。民居建築裝飾極為精美,石雕、皮雕、木雕極盡繁複細膩,是閩南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
蔡氏古民居建築裝飾極為精美(燁斐 供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研究》項目協調員迪安博士曾評價蔡氏古民居:“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壯觀的古民居建築群,它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建築群結構合理嚴謹,代表了當時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非常典型獨特!”
蔡氏古民居的紅磚赤瓦白石基(燁斐 供圖)
水泥花磚出現於19世紀地中海沿岸,因為花樣豐富、色彩豔麗,成為當時建築的潮流,之後很快傳入南洋,華人華僑也回鄉效仿洋人興建“番仔樓”,從海外運來了“番仔磚”——水泥花磚。這些水泥鑄造而成的花磚從南洋漂泊而來,來到蔡氏古民居,裝飾紋樣有單體集合圖案,也有拼接圖案,樣式精美、紋樣豐富、色彩斑斕,為古民居增加了濃郁的異域色彩。雖歷經上百年風霜,依然色澤豔麗。
不同的裝飾風格糅合,形成了蔡氏古民居獨特的審美效果。其將閩南建築特色發揚到極致,形成絢麗生姿、雕飾精美、層層疊疊、連綿不斷的總體風貌。西方及南洋的裝飾特徵也出現在古民居的雕樑畫棟中。反映西域文化的輝綠岩連珠飾柱礎,顯示中東建築藝術風韻的火焰形山花,彰顯地中海建築文化特色的著釉圍欄,體現東南亞文化特徵的魚尾獅雕塑,千姿百態的大力士造型,圖案精美的菲律賓花磚等,點綴著蔡氏古民居,使其成為多種文化融合而成的藝術精品,極具時代和地域特徵。
牆面紅磚拼字,“仁義禮智”。(李菁 翻拍)
匾聯題刻的內容包括對聯、詩詞和文句等,有的摘抄自前人的作品,有的由題寫者自己創作,內容主要涉及祖脈淵源、家訓格言、頌贊祝願、崇文重道和抒情言志。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文人雅士到蔡氏古民居做客後,留下的對主人家世、品行和所居住的華屋美景的盛讚。在蔡淺厝門廊東西側壁上,便可見“家學有真源,蒙引一書承四子;村居多勝概,名山千仞入五峰”的石碑。
德梯厝兩次間的牆面,八仙磚雕。(李菁 翻拍)
古民居的匾聯題刻極具歷史、文學和藝術價值。每幅字的落款時間,都為研究每一落古厝提供了直接依據,落款的人名則為研究清末時期歷史名人在泉州地區的活動軌跡提供了直觀證據。對前人詩詞的摘抄和大量典故的應用,則展現出豐富的文學內涵。題寫者的書體、載體,散發出非凡的藝術魅力。而匾聯題刻上的家訓格言和讀書治學的方法,則彰顯出其教育價值。
因蔡氏古民居大部分匾聯題刻多書寫在木柱和木隔柱上,在上百年歲月的消磨下,部分已模糊、殘缺,甚至消失。通過華人華僑出資修繕保護,這些匾聯題刻將得到妥善保護,重新煥發光彩。近日,蔡氏古民居獲得一份承載著濃濃“鄉愁”的禮物——寶姿蔡安敏慈善基金會(下稱“基金會”)成立修繕工作小組助古民居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將閩南文化進一步推向世界。據介紹,寶姿集團持有者陳氏家族是蔡氏古民居後人,以其祖母蔡安敏女士之名創立了慈善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