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雖然一年一度的傳統元宵節已過,但在中國東南沿海的著名僑鄉、「媽祖故鄉」福建省莆田市,元宵民俗活動依然持續歡騰。
「以前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熱鬧、壯觀!」莆田市涵江區延寧宮內,用甘蔗節搭疊而成的「媽祖蔗塔」高高矗立,來自福建省福州市的攝影愛好者張慧華讚嘆不已,「莆田的鬧元宵活動太精彩了,名不虛傳。」
搭蔗塔、爬刀梯、打鐵花、擺棕轎……從農曆正月初三到二月初二,莆田鬧元宵持續時間長達一個月,各種民俗活動陸續登場,可謂「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
由365層甘蔗節搭成的「媽祖蔗塔」,高4.2米,一經亮相就吸引許多人前來觀賞。延寧宮負責人黃金火對記者說,搭蔗塔、祭媽祖,寓意著生活像甘蔗一樣節節甜、節節高。
2007年,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金火表示,為保護傳統民俗文化,延寧宮已重制果盒、軋刀,逐步培養年輕人搭疊蔗塔技藝。
「只有年輕人參與,才能保留當地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板凳龍圈燈是莆田市仙遊縣榜頭鎮的特有元宵習俗,17歲的劉凱已連續兩年參與其中。
流傳民間的傳統民俗文化一旦失傳,將不可再生。讓當地老人欣喜的是,如今,「00後」挑梁傳承傳統民俗文化,在當地很普遍。
「好玩,很興奮!」2月5日,「擺棕轎」在莆田市城廂區鳳凰山街道南門社區上演,13歲的陳正海舉著旗幟,跟隨表演人群跑動,紅紅火火迎祥納福。他說,以前跟著父母看「擺棕轎」,現在自己參與其中,感覺完全不一樣,非常開心。
長期關注民俗文化發展的南門社區老年人協會會長張志強告訴記者,「擺棕轎」活動時間長,參與的人員「老幼結合,輪番上陣」,「最小的11歲,最大的70歲左右」,從而達到「以老帶新」的目的。
正如張志強所說,30歲的蘇聰自15歲開始參與「擺棕轎」,幾乎每年都沒有缺席。他感嘆道,長大以後,對家鄉的傳統民俗活動感情愈發深厚,「有種不一樣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在蘇聰看來,對於在外打拼的莆田鄉親來說,這些傳統民俗活動就像是一條紐帶,將他們與家鄉緊緊聯繫在一起,提醒著他們不忘鄉情、不忘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