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海峽民間藝術館 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基地

【本報綜合報導】貝雕、沙雕畫、海柳雕……位於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澳前台灣小鎮的平潭海峽民間藝術館裡,具有海島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琳琅滿目,凸顯兩岸融合元素。
作為平潭建設兩岸共同家園的重要載體,澳前台灣小鎮以平潭台灣免稅市場為核心,已成為一個展銷台灣特色商品,集休閑購物、體驗消費、觀光旅遊於一體的3A級旅遊景點。而平潭海峽民間藝術館自2021年2月開始運作以來,也成為平潭對台文化藝術交流的基地。
堅守平潭的台胞朱倚諒對此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平潭海峽民間藝術館距直航台灣的平潭澳前客滾碼頭僅3公里左右,台灣藝術家走下高速客滾船「海峽號」的第一個站點就是這裡,可以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棲身之所」。
「對於藝術家來說,每件藝術品都是十分珍貴的。」在朱倚諒看來,平潭距離台灣新竹僅68海里,是大陸距離台灣島最近的地方,是台灣藝術家選擇發展的好地方。「去遠的地方,他們不一定會去,平潭這個地方剛剛好。」
平潭海峽民間藝術館內,福文化板塊展示著平潭與台灣兩地藝術文化融合的經典掛飾。平潭民間文藝協會主席詹立新說,福文化板塊是和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弟子、台灣著名藝術家吳金城合作推出的。

平潭海峽民間藝術館展出的貝雕作品。

在平潭,平潭貝雕與吳金城已二度合作。平潭貝雕技藝傳承人詹勝表示,《好「柿」成雙》等精美貝雕作品不僅有著美好的寓意,也是兩岸文化交流碰撞後的產物。
平潭地處福建省東部海域,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濕熱溫潤,貝類品種豐富。早在明朝時期,島上居民就以桐油灰(貝為主的膠類)為黏合劑,將造型美觀、色彩艷麗的貝螺粘製成家居飾品。這一習俗延續至今,是現代貝雕工藝的雛形。
「在兩岸藝術家交流的過程中,可以迸發出新的靈感,也把平潭獨有的貝雕工藝推廣到台灣地區。」詹勝說。
隨著民間文藝資源的不斷挖掘展示,平潭沙雕畫漸為人所知。平潭沙雕畫第四代傳承人林福平現正和嵐台傳統燈籠傳承人探討沙雕畫與傳統燈籠的結合,以期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碰撞出新的火花。
目前,平潭海峽民間藝術館進一步培育「平潭貝雕」「平潭沙雕畫」等一系列平潭特色文藝品牌,打造兩岸藝術家交誼中心;實施「中國傳世名畫貝雕再造工程」,已研發20種作品,計劃三年內達到百種,並在國內外進行公益巡展。
詹立新表示,將通過研發兩岸合作的產品,開展兩岸藝術家交流活動,關愛台灣藝術家在平潭的發展和生活,舉辦展覽、展演等,進一步推進兩岸文化藝術交流。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