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6,432 “最近,我在德國雜誌《GEO EPOCHE》上讀到一篇介紹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發展的文章。文章用大量篇幅講述泉州的海外貿易史,插圖部分則描繪了泉州‘市井十洲人’的繁華盛況,開元寺、府文廟、拍胸舞等泉州元素讓人備感親切。讓我更開心的是,越來越多德國人認識了開放、包容的泉州。”近日,曾在泉州就學的在德中國人香雪菲,向泉州市政府外事辦公室發來資訊,表達激動之情。 據泉州市外辦透露,香雪菲提到的這篇文章,刊登於德國雜誌《GEO EPOCHE》絲綢之路主題專刊,是德國作者Katharina von Ruschkowski撰寫的《1224年:海上貿易開闢的另一條絲綢之路》。文章用“東方第一大港”“固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世界少有的國際化大都市”“璀璨奪目的港口城市”等字眼讚美泉州,並盛讚宋元時期的泉州文化繽紛多姿、包容融合。文內插圖刊用《泉州海絲唐卡百米長卷》中的《東方大港》和《世界商埠》兩幅作品的局部圖片。 《GEO EPOCHE》1976年創刊於德國漢堡,中文譯為《德國國家地理》,共出版十幾種語言的版本,是一本專門探索未知、發現世界的高端人文地理雜誌。正在創作中的《泉州海絲唐卡百米長卷》為何會被刊用?德國作者視角中的海絲泉州又是怎樣的? 唐卡畫師對《東方大港》的局部細節進行完善提升(王柏峰 攝) 一眼即震撼 德方輾轉聯繫獲百米泉州海絲唐卡授權 走進位於泉州市鯉城區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的泉州市賽雄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泉州海絲唐卡百米長卷》主畫師多傑紮西正帶領唐卡畫師們,對《東方大港》的局部細節進行完善提升。 畫作中,滿載貨物的各國商船競相駛入刺桐港,人們駕著小船接駁,將貨物運回岸邊。碼頭上,有的人忙著將舶來品卸下,有的用推車或是馬車運輸貨物,好一派繁忙景象。“千帆競泊的畫面,就出現在《1224年:海上貿易開闢的另一條絲綢之路》一文的開篇,兩頁通欄展示。”《泉州海絲唐卡百米長卷》項目負責人、賽雄文化董事長吳靜華展示了《GEO EPOCHE》刊登的局部畫面。 《GEO EPOCHE》在圖片說明中介紹道:“本頁面及以下幾頁的插圖刊用作品《泉州海絲唐卡百米長卷》……它頌揚了宋朝(960年至1279年)和元朝(1271年至1368年)時期泉州城的恢弘壯闊及文化上的繽紛多姿。” 說起《泉州海絲唐卡百米長卷》此次“出海”,吳靜華開心地說:“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過程。”去年9月她接到了一通來自香港的電話,對方表示,德國一家雜誌社想要獲得授權,刊發《泉州海絲唐卡百米長卷》的圖片。經過反復交流,吳靜華得知,《GEO EPOCHE》準備出版一期關於絲綢之路的刊物,其中一篇文章是講述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當他們在網上看到泉州海絲唐卡《世界商埠》的圖片後,認為非常契合文章內容,就委託香港一家公司聯繫賽雄文化,希望獲得圖片使用授權。 為了打消吳靜華的疑慮,GEO雜誌還委託德國青年漢學家、博士魏駿驍(Patrick Wertmann)與她對接。“當時我們邀請有關專家與魏駿驍召開視頻會議,介紹唐卡創作情況。除了《世界商埠》,他對《東方大港》也表示極大的興趣。” 會後,賽雄文化特地邀請專業攝影師將《東方大港》《世界商埠》兩幅唐卡拍攝成圖片發給對方。最終GEO雜誌從中挑選了四個場景,並予以大篇幅展示,同時在Facebook和 Instagram上發佈相關報導。 “此次《東方大港》《世界商埠》登上德國高端人文地理雜誌,代表泉州文化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宋元泉州海上貿易的繁盛景象,展示以泉州為代表的中華海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制度文明,讓更多人瞭解海絲文化,我們感到很驚喜也很自豪,這是對創作團隊多年付出的巨大鼓舞,讓我們更有信心繼續創作。”吳靜華欣慰地說。 一圖繪千年 重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盛景 近年來,以海絲泉州、世遺泉州為題材的藝術創作作品不在少數,為何德國國家地理雜誌看中了《泉州海絲唐卡百米長卷》?泉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泉州畫院院長郭甯認為,這與泉州海絲唐卡的藝術創作形式、海絲泉州創作主題、令人震撼的歷史重現有很大關係。 《世界商埠》局部 (王柏峰 攝) 2019年年初,《泉州海絲唐卡百米長卷》項目正式啟動,邀請泉州市地方誌學會專家團隊把關文史腳本,郭寧和泉州市美協副主席孫宏圖組建團隊負責藝術設計指導。在郭寧看來,唐卡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不同,它色彩鮮豔、畫面飽滿、繪畫精緻,用來表現“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主題,不僅是漢藏文化結合的一次藝術創新,開創了用唐卡彩繪藝術創作時代主題藝術作品新領域,還是保護傳承世界文化遺產,講好中國與海絲沿線國家的友好故事的藝術探索與實踐。 長卷創作得到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協主席范迪安的指導。范迪安這樣評價:“《泉州海絲唐卡百米長卷》體現了和平與發展主題,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文化意義,將成為海絲文化新的亮點。” 要把千年海絲故事轉化為藝術圖像,並用唐卡藝術形態呈現出來,對創作團隊而言難度空前。“我們要先研究有關歷史資料,完成文史腳本,然後將腳本轉化為線稿,再召開多次研討會不斷調整完善,以期準確表現宋元時期刺桐城的繁榮景象,讓畫中的人、事、物都有歷史依據,真實可信,經得起後人的推敲。”郭寧說。 作為主畫師,多傑紮西對創作挑戰深有體會。“唐卡大多以傳統宗教為題材,畫師們從來沒有畫過船、閩南建築等,所以我們剛來的時候,要向老師學習素描、國畫、油畫、漆畫等繪畫技巧,跟隨老師們實地走訪,學習泉州歷史和海絲文化。”多傑紮西笑著說,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是能夠參與此次唐卡新繪,對大家來說是難得的學習成長機會。 《泉州海絲唐卡百米長卷》包含“東方大港”“世界商埠”“多元文化”“絲路遠航”“美美與共”等10個主題,由14幅畫組成。三年多來,創作團隊已完成了《前言》《開篇》《東方大港》《世界商埠》四幅畫作,每一幅都是傾注心血、精心打磨的佳作。 以《世界商埠》為例,全景式再現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設計了中國先民跟歐洲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等各國商人在刺桐城內和平貿易、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等10多個場景,畫了1388個人物形象,展示了南外宗正司、開元寺、府文廟、清淨寺、天后宮、真武廟、洛陽橋等多個世界遺產點,構圖飽滿且元素豐富,線條繁複卻紋絲不亂。每個生動場景,都經過反復推敲,每個細微之處,都是匠心勾勒。 郭寧常和創作團隊說:“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以大美之藝、工匠精神,把這幅鴻篇巨作繪製成美術史上具有美學意義和傳世價值的藝術精品。” 一文說海絲 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新視角 “趙汝適知道海洋對面的世界有什麼:藍寶石、孔雀、象牙、烏木、肉桂。還有許許多多國家,這些地方可能比外國商人在本地經銷的貨物更具異域風情。” “當海風吹向內陸時,趙汝適很可能嗅到了抵達貨船上裝載的香料氣味,這種香氣與當地夾雜鹹味的海風混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來自世界的氣息。” …… 《1224年:海上貿易開闢的另一條絲綢之路》一文,通過故事性的講述方式,以趙汝適擔任泉州市舶司提舉期間搜集整理所得的《諸蕃志》為基礎,從季風與洋流、港口與航線、造船與航海技術、人群與商貿往來、商業習慣與海洋政策、船員生活與航海細節等諸多方面,勾勒出泉州在唐宋變革中的迅速崛起,以及如何開啟東方第一大港的歷史進程。 主畫師多傑紮西介紹《世界商埠》創作亮點(王柏峰 攝)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林瀚說,宋元時期,迅速發展的海外貿易和社會經濟,為泉州帶來了巨額財富。隨著與世界各地經濟往來及文化交往的日益頻繁,泉州亦成為東西方文化的聚集地和交匯點。對於西方世界來說,早期人們對中國的認知可能更多的是通過馬可·波羅以及伊本·白圖泰等旅行家的遊記。而《諸蕃志》作為比這些都更早的宋代文獻,向歐洲提供了東方視角,並向人們展示當時宋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在德國作者Katharina von Ruschkowski筆下,1224年的泉州是“當時的東方第一大港,是一座有20萬居民的大都市”。“在當時,世界上沒有一個城市像泉州如此國際化。淺色石材建成的清真寺、道教寺、印度教寺坐落在彼此的附近。趙汝適也許可以在同一條街上,聆聽婆羅洲音樂家用笛子和鑼鼓演奏的傳統樂曲,看見阿拉伯人身著的靚麗長袍服飾,欣賞一切陌生的事物。” “這篇文章也為我們提供新的借鑒,即如何用世界語言來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人瞭解泉州世遺價值,未來,我們文博工作者將在這方面做出更多的嘗試與努力。”林瀚說。 在此次海絲泉州“出海”之旅中,黎明職業大學外語與旅遊學院副教授王強向德國作者提供了其所撰中英文專著《刺桐風華錄——泉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等一批資料,並協助GEO雜誌取得《泉州海絲唐卡百米長卷》的出版授權。王強認為,《GEO EPOCHE》絲綢之路專刊介紹了海上貿易和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和政治故事。其中海上貿易板塊,以市舶司提舉趙汝適的視角講述,兼顧人文與海洋,對泉州向國際講好世界遺產故事、促進東西方遺產對話具有啟發意義。“要做好泉州的對外宣傳,我們的關注重點不只是遊客,還應該包括智庫、影響力比較大的學者和知名作家,尤其是西方學者,通過他們的著述,能讓泉州進入世界主流話語體系,進一步提高泉州的國際知名度。” 他建議,泉州可以借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項目平臺,加強與各國專家學者的聯繫和互動,開展世界遺產城市之間的交流合作,同時充分發揮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青年創新論壇等作用,拓展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城市文化交流的新形式、新平臺、新載體,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世界遺產城市”人文商貿新IP。 一脈延千年 續寫友好交往互利共贏的海絲新故事 《1224年:海上貿易開闢的另一條絲綢之路》刊發後,備受各界關注。千百年來,泉州與海絲沿線雙向通航貿易、文化交流、人員往來未曾中斷,親商重商、愛商護商的人文精神延續傳承,成為如今泉州加快建設“海絲名城、智造強市、品質泉州”的堅實底氣和獨特魅力。人們期待,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先行區的泉州,續寫與海絲沿線各國人民友好交往、和平貿易、互利共贏的新時代篇章。 《東方大港》局部 (泉州市賽雄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供圖) “在GEO雜誌上看到關於泉州的文章,我們特別高興,並向身邊朋友積極推介,希望傳遞這份珍貴的友誼。”自從2004年首次與泉州結緣,德國萊法州德中友好協會聯合會、萊法州—福建省友好促進會主席伯利斯伯爵夫婦,每年都會到泉州走走。他說,宋元時期的港口城市泉州,經歷了偉大的歷史時期,對世界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泉州順美集團總經理、德國華人華僑聯合會副主席鄭鵬飛,則是第一時間從與德國僑親的微信聯繫中得知這一消息。“文章肯定了宋朝時期泉州海上貿易的國際地位,作為泉州人,我們深感自豪。這能讓更多人瞭解泉州、走進泉州,也有利於泉州走向世界,交更多朋友。” 宋代泉州海外貿易的繁榮,離不開泉州對營商環境的重視。在德國作者的講述中,趙汝適這一勤勉的宋代市舶司官員,不僅勤於舶務,還通過廣泛與蕃商群體的訪談、調研,收集信息改善刺桐港的營商環境,有效規範海洋貿易,促進港口與城市的繁榮。同時,邀請外商出席諸多慶典活動,向他們推介中國,突出這裡是個環境良好、回報豐厚、適合貿易的地方。 這樣的政商交流場景,在泉州投資興業的鄭鵬飛深有感觸。作為福建營商環境的標杆城市,近年來,泉州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讓企業家安心發展、放心投資、專心創業。今年他和眾多企業家朋友參加泉州市民營經濟發展大會,現場接收“1+1+N”政策惠企“禮包”,深切感受泉州黨委政府把企業家當做“自己人”,與企業家站在一起、想在一起、拼在一起的親商重企濃厚氛圍。 近些年,鄭鵬飛在做好實業的同時,發揮僑的資源優勢,積極推動中德經貿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助力泉州企業走出去。“我們德國僑親很樂意參與講好泉州故事,傳播泉州好聲音,讓更多人瞭解家鄉的過去和現在,從泉州出發,共用‘一帶一路’發展機遇。” 泉州登上德國國家地理雜誌,是中德交流的一個側寫。今年,泉州還將承辦第三屆中德科技論壇,圍繞數字經濟與智能製造、新能源與汽車產業發展、生命科學與新醫藥等主題展開高端對話,書寫中德交流新的海絲故事。 “海洋和平貿易”在泉州繁榮, 也從這裡揚帆;“刺桐和平精神”在這裡孕育,也從這裡傳播;未來,將有更多開放合作的海絲新故事從這裡開始,走向未來。 作者 陳淩鷺 黃寶陽 林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