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婷婷
3月23日,農曆閏二月初二,各地畬族同胞與遊客齊聚福鼎市佳陽畬族鄉雙華村,歡慶「中華民族一家親 福籽同心愛中華」2023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二月二會親節。
進入村口,音樂聲響,美麗的畬族姑娘跳起畬族特色竹竿舞,在一開一合的竹竿之間進退跳躍,優美而靈動,熱情洋溢地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村內深處,一場原汁原味的畬族傳統婚嫁儀式緊接著上演。紅紅火火的迎親隊伍浩蕩排列,新娘頭戴鳳冠、身著鳳凰裝,在新郎的迎接下,攜手行禮,盡顯畬族婚俗的古樸與浪漫。
隨著活動拉開序幕,《會親節到我家》《感恩》《藏在深山裡的音符》《賜朵》《畬山趣娃》《畬山茶歌》《刀郎人》等多個特色作品輪番上演,充分展現海峽兩岸各民族多彩文化,表達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和團結企盼。
「因為會親節我們相聚於此,也期望我們共同努力,把每個民族的特色和文化亮點都能夠通過不同的文化形式表達出來,讓我們中華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異彩紛呈,更有特色地立於世界文化之林。」來自台灣阿美族的巴湃·拉拉格獅說。
「李花開來桃花開,雙華二月起歌台,一來會親二會友,會親會友比歌才……」山路旁、田埂頭、場院裡、竹林下、溪谷邊,處處可見穿著民族服裝的男女自由對歌,縱情高唱。打?粑、織裙帶、打草鞋、織蓑衣等民俗活動更是展現了濃郁的地方風情和生活氣息,通過代代傳承,為後輩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據瞭解,雙華會親節始於1649年,是一種民族特色鮮明的民俗活動。節日期間,家家戶戶大擺宴席,開門納客,邀請親朋好友前來相會、看戲、祈福、對歌,承載著畬族的民族文化與同胞情誼。2005年,雙華「二月二」會親節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二月二』會親節是畬族的傳統節日,傳承至今已有300多年,主要是為畬族同胞提供一個會親、對歌、交友的平台。這一天,大家齊聚在雙華村,一是促進畬族交流,二是祈禱五穀豐登,三是共商發展規劃,全面促進畬族事業發展的同時,帶火鄉村旅遊。」佳陽畬族鄉鄉長雷達雨說。
活動期間,福鼎佳陽雙華村與台灣花蓮縣卓溪鄉、湖南十八洞村與福鼎赤溪村,分別舉行了鼎台鄉村結親互助和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攜手新徵程簽約儀式。台港澳及湖南十八洞村嘉賓深入硤門畬族鄉柏洋村、漁井村,太姥山鎮牛欄崗,磻溪鎮赤溪村等地考察、開展海峽兩岸少數民族鄉村發展座談。
近年來,福鼎市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在民族文化保護傳承、民族事業發展以及民族特色村寨打造上下功夫、出實招,並深入開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佳陽畬族鄉被授予「福建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閩東畬族「二月二」節俗則成為展示少數民族發展成就和畬族傳統文化的大舞台,既有力促進海峽兩岸少數民族同胞交流合作,更是弘揚民族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真切體現。
延伸閱讀:
畬族的「二月二」又稱「會親節」,是畬族僅次於春節的重要傳統節日,承載著畬族的民族文化與同胞情誼。「會親節」主要流行於閩東的福鼎、福安等地區。所謂「會親」,系指原由福鼎雙華、福安阪中分爐至浙南、閩東各地的畬族同胞,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返回祖地相聚,舉行會親活動、共敘鄉情。其中,以福鼎雙華的「會親節」規模最大,在閩浙邊界地區名聞遐邇,每年都有數千人參與。
福鼎市雙華村畬族「二月二」會親節歷史悠久,據當地族譜記載,明末清初就已形成,於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一種民族特色鮮明的民俗活動,節日期間,家家戶戶大擺宴席,開門納客,邀請親朋好友前來相會、看戲、祈福、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