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十州人,
古今輝耀光明城,
刺桐驚豔增。
泉州灣宋代古船(陳起拓 攝)
注:1271年8月,義大利猶太商人兼學者雅各.德安科納遠航來到刺桐城(即泉州),在這裡遊歷半年時間,寫成30萬字的見聞錄《光明之城》,記述了當年泉州“市井十州人”的繁華。
鄭和下西洋,
泉州往來祭聖香,
禮拜祈風揚。
清淨寺作為首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奉天壇是古禮拜殿的遺址。(陳起拓 攝)
注:鄭和作為穆斯林航海家七下西洋,舟師頻繁輾轉泉州,留下許多史跡和美好傳說。第五次遠航前,他曾到泉州靈山拜謁先賢墓,並曾到著名的清淨寺做禮拜。為求一路平安,往來康濟,他還曾登臨泉州九日山舉行“祈風祭典”。
美哉惠安女,
吃苦耐勞不避雨,
扛活贏美譽。
惠安女日出捕魚(圖源:視覺中國)
注:惠安女是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海邊以奇特服飾、勤勞精神而著稱的漢族女人的統稱。為適應海邊風大日曬的特點,她們發明了頭戴花色頭巾和橙黃色斗笠,上衣窄小,下褲寬鬆肥大。惠安女服飾還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船氣勢驕,
首尖尾寬兩頭翹,
絲路架天橋。
福建漁船(陳起拓 攝)
注:福船,又稱福建船、白艚,是我國古代航行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最優秀木質帆船。其船一平如衡,下側如刀,底尖上濶,首尖尾寬兩頭翹。超大型的福船成為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為海上絲綢之路作出了重要貢獻。
宋元泉州港,
漲海聲中萬國商,
環球經貿忙。
漁船從泉州灣跨海大橋橋下經過,駛向捕魚作業區。(陳起拓 攝)
注:宋元時期,泉州同世界70多個國家有商貿往來,商賈雲集,蜚聲中外,呈現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聯合國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僑批寄衷腸,
鴻雁傳書意味長,
東方文史亮。
首個“福建僑批展示基地”——泉州僑批館(陳小陽 攝)
注:閩南話稱信為批。海外僑胞給家鄉寄信,史學上稱之為“僑批”。僑批是歷史最真實的記錄,堪稱經濟社會百科全書。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僑批被譽為“東方僑史的敦煌”。
老君岩造像,
神態浩然氣韻強,
道德經迴響。
在清源山老君岩,人們或撐著傘,或撇下傘,與老君岩開心合影。(陳起拓 攝)
注:清源山南麓建有天下第一的老子造像,形神兼備、充滿魅力,系宋代雕造,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古老的老子石雕,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海上風浪路,
泉州神女媽祖護,
福佑眾生渡。
泉州天后宮每年都有來自全世界的信眾來朝拜,特別是海峽對面的很多臺灣的媽祖信眾,更是將泉州天后宮奉為媽祖祖廟,成批漂洋過海來朝拜。(陳英傑 攝)
注:媽祖姓林,名默,出生於泉州府湄州島,生前常救人於海難,去世後又“輙顯靈應”“海舟救護無數”,被尊稱為“航海保護神”,俗稱“媽祖”。媽祖信仰隨著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跡遍佈海外。媽祖文化成為連接海內外,特別是海峽兩岸民眾的重要精神紐帶。
10
南音活化石,
急管繁弦千年史,
琵琶不變戲。
南音表演《百鳥歸巢》(張九強 攝)
注:南音也稱南曲,是中國保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漢、晉、唐、宋等朝代的中原漢族移民,將中原音樂文化帶入閩南,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南音樂器中的主導樂器琵琶,仍然保留唐時的大腹短頸,彈奏上還是用橫抱撥彈。
德化瓷器白,
如脂似玉好氣派,
享譽中外來。
德化瓷塑釋迦牟尼佛(圖源:視覺中國)
注:德化盛產白瓷,瓷質如脂似玉,成為獨具一格的“象牙白”,形成素潔、典雅之美。
石橋有安平,
五裡橫跨海灣面,
千載惠黎民。
安平橋(陳英傑 攝)
注:安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長達2255米,曾用名五裡橋,寬約3.5米,橋臺2座、橋墩360座,是中古時期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四灣十六港,
海上絲路去遠航,
雄風萬里揚。
古港雄風(圖源:視覺中國)
注:歷史上,泉州港曾以“四灣十六港”聞名於世,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起點之一,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今天的泉州港已經跨入億噸大港行列,與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泉州港正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奮力建設現代化綜合性大港,努力呈現古港雄風。
來源:泉州海絲國際傳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