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畫家張益昇 水墨繪兩岸千城

【本報綜合報導】「這裡用岩片石料壘起聚落,歷經百年巍然聳立,在鄉村振興中吸引遊客如織,不正是『人與建築相互依存』的最好詮釋嗎?」近日,在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任教的台灣畫家張益昇來到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桃坪羌寨寫生。在他看來,大部分藝術家嚮往自然,可城鎮化進程中的時代之變,才是自己創作靈感所在。
遠離繁華的台北近郊、沿山勢錯落的重慶十八梯、窗含千秋雪的成都……從在台灣藝術大學完成首幅城市主題水墨畫,到在巴蜀創作「城市系列三部曲」,20多年來,張益昇創作了上千幅與兩岸城市相關的畫作。
談及水墨繪千城的初衷,張益昇說,這是他童年第一次前往台北時埋下的「種子」。「在台北我第一次看到了公交車,以前從沒想過一輛車竟然可以裝這麼多人,特別想把內心的觸動畫下來。」張益昇說,自己出生於彰化鄉村,無論台灣還是大陸,「鄉村的孩子對城市總是心有所向」。
在台灣藝術大學學藝期間,台北火車站、桃園深巷等台灣城市風光紛紛成為張益昇筆下主角。而前往四川美術學院當交換生的經歷,讓大陸城市越來越多出現 「第一次見到重慶高高低低的建築物時,真的太震撼了。大陸不僅給台青寬闊舞台,天南海北的特色城市也是藝術的無盡寶藏。」張益昇感慨。
抱著多閱世的想法,畢業後,張益昇決定留在大陸「闖一闖」。深感漂泊在外的不易,在租來的工作室中,張益昇為兩岸的都市異鄉人創作了《漂流城市》系列畫作。
2012年,張益昇來到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溫江校區任教。在成都他不僅收穫了一段「跨海婚姻」,還親歷了新型城鎮化中這座大陸西部城市的快速發展。
在張益昇看來,雖然大陸城市每年都有新變化,但大城市郊區以及小城市的變化尤其大。他今年1月重訪四川瀘州,發現這座曾經畫過多次的小城通了高鐵,現代農業科技十足,「簡直認不出來,又刺激了我新的創作欲」。
書櫃裡珍藏的20多個素描本中,記錄了張益昇在北京、上海、深圳、台北、高雄等城市以及古鎮、村寨採風時的「靈感碎片」。輾轉大半個中國後,這位台青畫家感慨遂深,畫作也突破傳統水墨黑白,愈發精彩。
「年輕時作畫色調灰暗,近幾年我的作品大幅運用了金色。畫畫是心境的投射,在大陸收穫事業與家庭的我,確實越活越開心。」張益昇說,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大陸發展「像飛一樣」,這將給「陸漂」台青更多新機遇。
雖然定居大陸,但對張益昇而言,兩岸皆是家。無論前往彰化還是成都,他常用到「回」字。在張益昇的牽線搭橋下,四川農業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台灣中原大學等台灣高校結為了「姊妹校」。
「藝術是互補的,兩岸學生交流後,他們的思想相互碰撞、啟發,會在畫作中直觀展示。」張益昇說,台灣同學都知道四川的麻辣火鍋、大熊貓,就如同四川同學知道台北101大樓,但是要加深對彼此的瞭解,僅憑網絡遠遠不夠,還應當到實地看一看。
張益昇坦言,曾經他也誤認為地處內陸的成都可能相對封閉,可真正踏足「天府之國」,才能感受這座雪山下公園城市的慢生活與快發展。「我想這也是越來越多台灣青年選擇定居成都的原因,當然,這又會給我的城市畫作,帶來新的靈感。」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