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78,256 泉州南安豐州有1700多年歷史,是泉州文明的發源地,這裏不僅有宋元出海前的祈風聖地——九日山,且有歷史遺留下來的數十只古石獅,以及代代相傳的“祥獅”文化。 豐州獅子山,距離九日山昭惠廟直線約500米。1996版《豐州鎮》載:“其山形似獅,故名,海拔113米。”1960年,經福建省文管會批准,泉州市文管會等部門在獅子山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共出土石器38件,陶器27件,青銅殘片3件;1973年9月,晉江地區文管會、泉州海交館在獅子山發掘晉江墓葬3座,出土物有晉寧康三年(375年)和太元三年(378年)紀年墓磚、雞首壺、硯臺、虎子等及“部曲將印”銅印一顆。 豐州桃源打鐵巷石獅子 獅子山為豐州古城西門所在地,現有唐末薑公輔墓、燕山黃氏始祖墓及豐州革命烈士墓。就傳統文化而言,當地為九日山後山、山陰處,是古人擇地安息之佳所。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先人在獅子山區域生活、生產,歷代有名士將墓址安落獅子山中,此為“安詳”之地。而今走在獅子山中,不難體會到山中有著一份沉寂的“安寧”。 祥意古石獅 豐州原築有古石城,現人居而成一處小鎮,現存一些豐州歷史遺留下的古石獅、風獅爺。豐州樓下村一庭院內有一尊石獅子,疑似唐末宋初雕刻,略顯肥胖,手腳短、大嘴唇、大肚子,與唐代貴妃一樣較肥胖,憨態可掬。當地有人向它祭拜。據當地人介紹,百姓們稱那石獅子為“石獅公”,認為其很有靈性。當地老人總喜歡讓孩童去撫摸“石獅公”,象徵會沾染福氣。其為當地“吉祥物”,也為民俗“鎮物”。曾經,“石獅公”被埋入地下一段,後被重新挖出進行供奉。石獅博物館館長李國宏曾指其“大概為唐代後期至五代時期產物,下限可能是北宋初期”。另有多位文史學者認為其為宋代產物。 豐州樓下村古石獅 豐州廟下村,一小山坡上有一個石龕,裏面有一尊石像,疑似明清雕刻,聽說其為“風獅爺”。然其形象有些像猴子,兩手抱在肚子位置,兩眼似望向天空,給人發呆、深邃之感。當地百姓解說,其與“石敢當”功能相似,不在具體形狀,意同“神獸”。 豐州廟下村風獅爺 豐州燕山村燕山路有兩尊石獅子,顯得古樸,疑似宋代雕刻,為一公一母,高矮不同。當地百姓時而向它們點香祭拜,稱它們為“獅爺公”。燕山村一座庭院內有一尊長方形風獅爺,其作用與石敢當相似。 豐州燕山村“獅爺公” 豐州九日山延福寺餐廳邊上有一尊風獅爺,高約1.2米,兩前腳與鼻子處皆斷裂,給人楚楚可憐之感,疑似宋元雕刻。 豐州鋪頂村有一方池塘,名為“龍潭池”。池邊有一神位,當地百姓稱之為“相公”,其內供奉一尊負重侏儒,又名“力士”,為宋塔構件之一。其附近有兩尊清代石獅。當地傳說,如有人出現“羊公須”(皮膚病,位於下巴)病狀,便去親吻石獅,即能康復。 豐州桃源村主幹道圍牆下有一尊石獅子,其形似四方形,如似老虎,額頭如有一個“王”字,當地百姓在其上描紅。此三尊疑似宋代雕刻。桃源村某宗祠牆下有一尊青石獅子,疑似元代雕刻。人們認為這些石獅能“擋煞”。 豐州桃源主幹道上的一尊石獅 豐州石亭寺舊山門前有一只石獅子,疑似明清產物。它蹲坐山門前,大張嘴巴,顯露憨態。 豐州頂堡村有一只近年雕刻的青石獅,其背上馱著一塊“石敢當”石碑,石碑色澤泛黃,顯現歲月遠去的顏色。它們背後是當地燕山黃氏一幢祖厝。由此可見,當地百姓重拾祖輩信仰,從而才為那石碑增設石獅。兩者相輔相成,只為得其庇佑。 豐州頂堡村石敢當 1949年之前,豐州玉田村有一傅氏古墓,墓前有一對古石獅。它們造型別致,憨態可掬。據文史專家介紹,其為典型南派石獅,底座立柱風格應是明代工藝。明代石獅,線條大多簡潔,多為臥式。因而,據初步判斷,此古墓營造時間應不會早於明代。在古墓被毀後,玉田村民將兩尊古石獅搬至玉田小學舊戲臺兩旁,後又搬到該村霞埕新戲臺兩旁。 豐州潘山街的石獅子 原屬豐州地界的潘山街,古街上一堵圍牆的牆根,有一只看上去如吐出舌頭的石獅子。其神情調皮可愛,或許以後會是旅遊者的網紅打卡點。 祥和獅文化 走在豐州古鎮的大街小巷,經常會無意中看到路旁、角落、圍牆上、戲臺邊有著古石獅,它們是豐州的歷史文化之一。對於豐州古鎮的百姓而言,有的石獅顯得兇猛,令人畏懼;有的石獅卻顯得親切、可愛,讓人產生依賴之感。但它們都是祖輩精神信仰延續而來的吉祥之物。 豐州素雅村頭“獅仔公” 豐州古鎮擁有悠久歷史,現遺留下的古跡眾多,祥獅即是其中一部分。它們的存在,佐證著唐宋以來豐州文化與經濟的繁榮。 作者 洪少霖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