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專刊】「天下第一武侯祠」 陝西漢中武侯祠

 佔地50餘畝,呈南北佈局,中軸線直穿七進,大都三院並連,現有古建築28座100餘間,規模雄偉。

【記者蔡叔涓陝西報導】三國蜀相諸葛亮被認為是「天下第一軍師」,在大陸許多地方有多個武侯祠、廟,在陝西漢中勉縣武侯祠就是紀念這一位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的祭祀祠廟。

陝西漢中武侯祠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蔡叔涓攝)
這諸葛古鎮是當地政府打造的文旅小鎮。(蔡叔涓攝)

這座武侯祠位於陝西勉縣城西,始建於蜀漢景耀六年(西元263),比成都武侯祠早50年,也是眾多武侯祠當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蜀後主劉禪)下詔修建的祠廟,因此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
漢中勉縣武侯祠集古建、園林、文學、書畫、雕刻、彩繪於一體,具有典型的陝南傳統建築風格,祠內的《唐碑》被大陸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書法藝術名碑」。
三國時,諸葛亮六出祁山,曾駐兵於此,後又率兵伐魏,積勞成疾,病卒於此,後人為紀念他,於此創建祠廟,以奉其像。

武侯祠是後人為紀念他,於此創建祠廟。(蔡叔涓攝)
這諸葛古鎮是個文旅小鎮。(蔡叔涓攝)

武侯祠佔地50餘畝,呈南北佈局,中軸線直穿七進,大都三院並連,現有古建築28座100餘間,規模雄偉,為陝南較大的古建築群;園內古柏已有1700多年樹齡,旱蓮則被證實為世界稀有花樹,為漢中市市花。
現存武侯祠廟建於元初,明、清續有修葺,主要建築有山門、正殿、配殿、鐘樓、鼓樓、東西廂房等。祠廟的門樓為磚木結構,四角翹起,古色古香,門楣中央刻著「漢室孤忠」4大字,筆鋒遒勁而灑脫。
整個祠廟古柏參天,枝柯茂密,暗香浮動,環境幽雅,融建築、園林、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是大陸4A級旅遊景區。廟內有匾額、題詞、碑記、碑刻、壁畫、塑像等。廟外有遺跡如「豁落城」、「諸葛鍋」、「棋盤山」、「諸葛泉」、「諸葛田」、「盤盤道」、「魏延城」、「古葫蘆峪遺址」石碑等。


由山門而入,進到第一座院子,東西兩側聳立著鐘、鼓樓,左右對稱,相互呼應。由此往裏,步入寬敞典雅的獻殿。獻殿左右牆壁上,保留著清代的彩色壁畫,分別繪著草船借箭、空城計等內容,形象逼真,神采飛揚。
獻殿內牆壁上刻著岳飛所書寫的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龍飛鳳舞,氣勢磅礡,與諸葛亮之文一起被稱為「兩絕碑」,「兩絕碑」使人一進門就感受到一股凜烈之氣。
正殿中間安放著諸葛孔明的泥塑彩色坐像,綸巾羽扇,儀錶端莊,猶如仍在此處運籌帳幅;廟內有諸葛亮衣冠塚,塚旁有一落星亭,亭內有一石,青褐色,表面凹凸不平,相傳是諸葛亮逝世時天上隕落的將星。
漢中勉縣武侯祠目前保留下來的建築,大都保留清代風格,因其歷史悠久,故歷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墨蹟甚多,匾聯層層、碑碣林立,各種文物甚多,歷代名人字畫達400多幅,尤以嘉定年間皇帝親筆禦書的忠貫雲霄金匾最為珍貴。

漢中武侯祠有天下第一武侯祠稱號。(蔡叔涓攝)

武侯墓
武侯墓,位於陝西漢中勉縣城南四公里的定軍山古戰場下,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長眠之地;蜀漢建興十二年(西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遵其遺命安葬於此。
墓東西走向,頭西腳東,寓示為「永懷西蜀、興複漢室」之意;墓上建築始建於西元263年,此後唐、明、清三朝均有修葺,廟宇三院並聯,有石刻、壁畫、塑像、匾聯等文物遺存,是大陸重點文物保護、4A級旅遊景區。

蔡倫墓祠裡面古柏參天,千年漢桂鬱鬱蔥蔥!

訪蔡侯紙博物館探古法造紙工藝

【記者蔡叔涓陝西採訪】有句話說:「看中華文化5000年到陝西」,這是人們對陝西厚重文化的描述,而有「漢人老家」之稱的陝西漢中,就是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名城。
漢中臥虎藏龍,名人輩出,是兩漢三國文化旅遊的發源地,漢朝名相張良晚年隱居於此,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的墓在漢中洋縣、諸葛亮的墓和武侯祠也在漢中勉縣這塊風景秀麗的土地。

蔡倫墓祠裡面的紙坊可以給遊客親手體驗古法造紙。(蔡叔涓攝)

蔡倫墓,位於陝西省漢中市洋縣,在巍巍秦嶺南坡,悠悠漢江之北,西漢高速公路旁,距洋縣城東8公里的龍亭鎮龍亭村,墓區面積約5畝,西側有蔡倫紙文化博物館,佔地十餘畝,建築物3000平方米,是3A級景區,也是全國首家蔡倫紙文化博物館。
走進蔡倫墓祠裡面古柏參天,千年漢桂鬱鬱蔥蔥,殿宇櫛比、碑石林立、整體十分秀麗幽靜;墓前有「漢龍亭候蔡倫之墓」的正中真書。因蔡倫改造了造紙方法,使得紙張得到大量普及,為人們讀文識字及文化傳播做了偉大貢獻。在2006年,蔡倫墓和祠,被大陸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倫墓和祠被大陸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於蔡倫墓祠西面有座蔡倫紙文化博物館,館內展出不同時期的造紙遺址圖片、造紙工具及紙張樣品,通過紙文化博物館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平台,還原蔡倫造紙流程,使孩童、遊客、外國友人等『零距離』感受古法造紙的魅力。
據瞭解,2002年清明節蔡倫紙文化博物館順利開館,博物館建築秉承漢代樣式,建有構紙原料(構皮)儲存坊、漚料坊、除雜坊、碓坊、切料坊、抄紙坊、焙紙坊等手工造紙作坊,作坊內工匠演示著浸泡、揉攘、切碎、舂搗、抄紙、晾曬等關鍵工序,做出1900多年前的「蔡侯紙」,再現造紙歷史全景。

蔡倫墓和祠吸引許多遊客參訪。(蔡叔涓攝)

蔡侯紙博物館,至今還存有古法造紙工藝,傳承人馬永旗在這裏展示著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的非遺古法技藝。馬師傅介紹,當年,蔡倫的徒弟來到了北張村,將造紙技術教給了村民,從此,村裏世世代代造紙,與其他流派一同將這一技藝發揚光大。
他指出,按照1900多年前蔡倫造紙的工藝,通過對構樹皮進行浸泡、蒸、切料、搗漿制絮、下入抄紙池中,用木耙把漿水攪勻,用竹簾撈紙、下托、壓托……等等,一系列工序,非常考究,這樣做出出來的紙,因原料天然、纖維長、韌性好、不易生蟲等特點,常用於書畫作品、古籍修復等。

蔡倫紙博物館傳承人現場示範操作古法造紙。(蔡叔涓攝)
遊客在現場可以實際操作一下古法造紙!(蔡叔涓攝)

到陝西和中參訪的多位兩岸媒體人,在參觀體驗後表示,這裡很特別的一點是體驗過程,很多人知道蔡倫發明的造紙,但是不知道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在這裏是把造紙的介紹和親身體驗相融合,對於我們更進一步瞭解古代紙的製造,和蔡倫對我們文化的貢獻很大!
來自臺灣導報的蔡記者在現場認真地體驗舂搗過程,向馬師傅詢問諸多問題,東森新媒體的記者蔡儀潔也在這裏拍下了Vlog,希望為更多觀眾呈現古法造紙的步驟。
蔡侯紙博物館除了讓大家多認識蔡倫的事蹟,也是再現蔡侯紙,守好這世代相傳的技藝,讓更多民眾瞭解、體驗,為這千年的紙文化鮮活存世作供獻!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