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獅”話 | 石獅巷裡看“石獅”

眾所周知,泉州石獅市得名於鳳里庵前的隋唐石獅。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晉江安海有一條因石獅而得名的巷子——石獅巷。

長僅300米左右的石獅巷,有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走出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僑領、實業家、慈善家陳清機,清末“世界首富”伍秉鑒等人,施氏古厝群、黃汝良書房等諸多歷史文化建築,至今仍講述著這條小巷曾經的風華。

 

因守護巷子的石獅而得名
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安海,老城至今仍基本沿襲著明清以來的“九圍十八埔二十四鏡三十六巷”格局,中山街主街兩側有許多極富特色的小巷,石獅巷便是其中之一。

石獅如今暫存於石井書院

從安平橋畔的三里街牌坊進入中山南路,再走一小段,就到了石獅巷巷口。石獅巷的巷名源於巷口守衛隘門的一只威武石獅。十多年前,由於舊城改造,巷子被截去一大段,原本巷口的隘門被拆,守衛隘門的石獅被暫存在石井書院內。

遷移之前的石獅巷石獅

巷裡一位老住民介紹,那尊石獅原來立在隘門下的一個石臺上,高兩尺多,仰著頭,十分威武。附近的居民將其視為一方的保護神,平時會前來供奉。在晉江文史愛好者肖小俊提供的一張舊圖上,可以看到這尊石獅,脖子上的頸圈和鈴鐺是紅色的,原有鐵門圍住,左右兩旁各有一只小石獅立在一個石柱上,石柱上刻有“頃刻驅馳千里外 古今事業去複來”的字樣。

石井書院位於成功西路157號,與泉山書院、小山書院、歐陽書院並稱泉州“四大書院”。

如今,這只石獅就在這座見證了朱子一家三代和安海不解之緣的書院內。青石雕就的它,如今整體仍保存完好,蹲坐在底座上,雕工細膩,紋路清晰精緻,作仰天長嘯狀,眼睛、牙齒畢露,看上去“萌凶萌凶”的。當前,它已成為安海獅形石敢當中最有名的“網紅”,許多人來安海、來石井書院,都會去跟它合個影。

愛國僑領陳清機故居
儘管如今在石獅巷看不到這只石獅,但石獅巷還存有許多獨特的歷史建築,寫滿了感人的家國故事。
石獅巷53號,是一座建於1929年的三開間兩進“皇宮起”閩南紅磚建築,這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僑領、實業家、慈善家陳清機先生的故居,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陳清機青年時期東渡日本經商,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他一生愛國愛鄉,先後參加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討袁鬥爭,主張實業救國,樂善好施,救濟幫助了許多人,在社會各界享有盛名。

陳清機故居(資料圖片)
說起陳清機,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泉安公路,這條始建於民國年間的福建省第一條民辦公路,至今還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創建人正是陳清機。陳清機通過募集僑資或以獨資的方式,發起創辦閩南泉安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安海電燈電力公司、泉州安海橋西墾殖公司等多項實業,致力於公路、碼頭、電力等公共設施建設和礦業、農業開發,為家鄉建設和民生發展貢獻良多。
陳清機出身貧苦,他十分同情關心百姓疾苦,除了經常捐資救濟困難群眾外,在安海還成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27年,陳清機就創辦了饗保堂,對貧苦的人進行救濟。設在石獅巷內陳氏祠堂的安海民眾醫院實行“免錢醫病”,深得廣大勞工、貧民的擁護。
陳清機故居至今依然完好地保留著閩南建築特有的風貌,廳堂上的楹聯和匾額來自許多當時的各界名流。大門楹聯出自章太炎先生親筆,大門兩邊的牆上鑲嵌四塊雕花青石板,上面題刻林森、于右任、楊樹莊、丹初等名人為其故居落成而書寫的詩文,下廳大門上方懸掛“天下為公”的匾額,是時任孫中山先生機要秘書戴季陶手筆。
施琅族弟建施氏古厝群
除了陳清機故居,石獅巷及附近還有諸多古大厝、宗祠家廟等歷史建築,如施氏古厝群、蔡厝圍的五落古大厝、高長春古宅及舜裔宗祠、伍氏家廟、黃汝良書房等。

高大的門牆可一窺施氏古大厝曾經的輝煌(黃寶陽 攝)
清初實施遷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安海“複界”,施琅派遣曾經跟隨自己平定台灣立功的族弟、左都督施秉移駐安海,主持鎮街複建,招撫鎮民回遷。施秉在廢墟上搭建簡易民房和店鋪租給百姓,同時在古渡頭畔為長子施世榜的前六個兒子建六座大厝。後來施世榜另處擇地,再為後面三個兒子各建一座大厝,統稱九房施大厝。
其中的四房大厝、五房大厝和六房大厝就在當時的風水寶地石獅巷,一房、二房和三房大厝則在北鄰石獅巷的施厝巷,而二房與五房相連,三房與四房也相連且相通,其相通的護厝長達近百米。

施氏古厝群連綿成片,氣勢恢宏。
100多年的風霜,讓施氏古厝群顯得有些破敗,但高大的門牆、連綿成片的屋宇,仍氣勢恢宏,可見彼時的輝煌。
走出富商伍秉鑒的伍氏家廟
石獅巷51號是伍氏家廟,這個家族走出了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鑒。伍秉鑒是廣州十三行首富,據伍秉鑒自己在1834年統計,所有田地、房屋、店鋪、錢莊以及與英美兩國貿易的商業資本,約值2600萬兩白銀。在清末,這是世界上單個商人擁有的最大一筆財富,因此,被西方學者稱為“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氏家廟
伍秉鑒的祖先伍典備(也叫伍符龍),從安海到武夷山,以種茶為業,於清康熙年間移居廣州。1769年,伍秉鑒生於廣州。1783年,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創立了元順行,後改為“怡和行”。1801年,32歲的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也開始快速崛起。1813年,伍秉鑒憑藉過人的眼界和無可匹敵的家業,成為廣州十三行總商之首。
廣州十三行主要負責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其核心商品即是茶葉。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出口貿易產品就是茶葉,而且歐洲人對茶葉品質十分挑剔,但伍家所供應的茶葉卻被英國公司鑒定為最好的茶葉,並標以最高價出售。
伍秉鑒的怡和行在廣州不僅做傳統的茶葉、絲綢、瓷器出口生意以及海外進口生意,還投資了大量的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不動產。眼光獨特且大膽的他,還前往北美投資鐵路,比如密歇根中央鐵路、密蘇里河鐵路等。伍秉鑒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主,東印度公司都需要找伍秉鑒借貸周轉資金。
2010年,來自廣州的伍秉鑒八世孫伍淩立,帶著幾代人的願望,從廣州來到安海尋根。在其攜帶來的、如今藏於伍氏宗祠的廣州十三行伍氏房譜可以看到,房譜上刊載了一幅油畫,油畫上的伍家花園名為“安海鄉”,可見其對家鄉的懷念,並沒有忘記祖輩是從安海移居廣州。
作者  黃寶陽/文 肖小俊/圖(除署名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