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的烽火臺
由古而今,獅子以其莊嚴威武的形象被人們視為瑞獸,深滬半島不僅有“峙海金獅”的外形,獅子沉實剛烈的性格也在這裏落地生根。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福建軍務,經略福、興、漳、泉四府沿海海防,“築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徙港邊巡檢司於深滬,屯兵駐守。深滬巡檢司隸屬於永寧衛,駐防正七品武職把總及五品千總,每日操練兵勇,尚武之風漸起。又因獅峰山碧峰嶺“北對永寧衛,南望福全所,西為深滬灣,四周一覽無遺”,周德興在碧峰嶺上建屯兵寨,名曰“深滬捍寨”,並修築煙墩(烽火臺),派兵輪流看守瞭望,若發生警訊,“夜則舉火,晝則舉烽”,數十裏外的衛、所、巡檢司均可望及增援。此後,獅峰山碧峰嶺亦稱“煙墩山”。烽火臺示警,是中國古代防患於未然的一種智慧。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曾重修煙墩。20世紀末,旅菲僑胞又捐資重修了這座烽火臺。
城隍公宮
深滬還建有巡檢司司城,“週一百五十丈,廣一丈,高連女嬙二丈,窩鋪凡七,南北辟二門,各建樓其上”。明·黃仲昭《八閩通志》:“深滬巡檢司城,在深滬村(古屬十六都)。”在築建司城時,在城之南門還建有一座關帝廟,廟額“忠義”,故名南門口忠義廟,又稱夫子公宮。這深滬巡檢司司城即在今獅峰山一帶,因其有禦倭之責,此後深滬民眾抗倭衛土的故事在這裏不斷湧現。明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倭寇劫掠深滬,時任深滬巡檢的汪芳山在司城附近奮勇殺敵,掩護民眾撤退,最終壯烈犧牲。深滬民眾感懷汪芳山的忠烈,為其厚葬,並在深滬城隍公宮設置汪芳山神位、塑像奉祀。汪芳山(當地人敬稱為“汪公”)名正言順地成為深滬城隍公之一。據介紹,每年在農曆五月廿六即汪芳山祭日當天,到城隍公宮拜奠汪公的人群絡繹不絕,這是民眾崇敬忠烈情感的一種自然抒發。
忠義廟
忠義廟中的“赤膽”匾
忠義廟中的關公刀
到了清代,深滬忠義文化更是深入人心。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鄉中土紳、海商宣導重修南門口忠義廟。重修後的忠義廟雖為兩落建築,規模不大,但玲瓏雅致,莊嚴肅穆。正殿神龕裏供奉著威風凜凜的關夫子神尊,令人肅然起敬。周圍懸掛著多方尊崇關夫子品格的頌匾,其中一方《赤膽》匾額懸於兩頭獅獸形態的托木之上,足見福獅文化與忠義文化在這裏交融互輝。正殿長香案及敬桌規格雄觀,花堵精雕細刻。廳牆上兩側各有一尊青石獅雕,似在仰頸向天長嘯。廟內另有楹聯數對:“忠義仰神威丹心貫日,春秋尊正統峻德參天”“義存漢室丹心耿,志在春秋浩氣長”等,皆與關夫子的忠義故事相關。明清以來,關帝信仰深入泉州各階層。正如名士李光縉所說:“居是邦者,以迨郡薦紳學士,紅女嬰孺,亡不人人奔走。禱靡不應,應靡不神。”明清地方官吏通過宣揚關羽的忠義,來維護統治;士大夫對關羽的崇拜,則表現在以關羽的忠義為楷模。人們認為,關羽有司命祿,驅邪避惡,誅罰叛逆,庇佑商賈等功能。在深滬,南門口忠義廟規模雖不大,但年代悠久且與明代巡檢司歷史息息相關,影響頗深,歷代忠烈受深滬民眾尊崇也就不為奇了。
忠義廟的石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