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獅”話 | 東西塔上的獅雕:絕美唐獅“標本”

唐詩的美眾所周知,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唐獅也很美。這裡的“唐獅”不僅僅是指唐代的獅子,更是對中國風格獅子的總稱。泉州人身邊,有一群唐獅默默美了近800年,它們便是開元寺東西雙塔須彌座束腰上的獅子浮雕。
“這些獅子身形矯健有力,氣勢威武雄渾,肌肉線條充滿力量感;尾巴似松鼠尾般散開,鬃毛也不是我們如今常見的螺旋式卷髮,而是披散著的;除了一隻,其他脖頸上都沒有鈴鐺,是典型的唐獅形象,而且,有一幅還有異域獅奴。”泉州歷史文化愛好者、駐地創作者青馬介紹道。
北京姑娘成為泉州文化守護弘揚者
許多泉州古城歷史文化愛好者都認識青馬,她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2012年第一次來泉州,在老城區住了9天,從此愛上了這座城。這十幾年,她從一個背包客,變成資深的泉州文史愛好者和泉州文化的守護者、傳播者。近年來,她在實地踏勘、親身體驗後,以視頻、照片、紀錄片等形式記錄下泉州文化的諸多細節,然後通過在社交平臺發佈視頻以及寫作、講座等方式持續傳播弘揚泉州文化,讓更多人瞭解泉州、熱愛泉州。
歷經近800年歲月洗禮,這些精美的獅雕仍陪伴著我們。
在青馬眼中“泉州,才是中國該有的樣子”,興趣愛好十分廣泛的她,一頭紮進泉州厚重多元的文化中難以自拔,泉州的歷史、建築、宗教、民俗、戲曲、茶道、陶瓷……都讓她深深著迷,特別是在泉州的建築、宗教等領域,更是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去瞭解、研究。近期,她正在撰寫關於泉州西塔下的雙龍戲珠、雙獅戲球石雕等方面的文章。
獅子原名“師子”
“你知道獅子最初來到中國,被稱為什麼嗎?”站在泉州開元寺西塔下,青馬介紹說, “是師子,老師的師。‘獅’這個字出現很晚,大概要到北宋。”青馬詳細介紹起獅子進入中國後,獅文化發展的歷程,包括獅形象歷經不同朝代呈現出的不同特徵。
漢代之前,中國本土並沒有實物的獅子。獅子是在西漢絲綢之路上設置了官方驛站,有了安全而快速的運輸官道後,西域才有可能把獅子進獻給大漢帝王。一開始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將獅子稱為“師子”,如《後漢書·西域傳》記載:“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獻師子、符拔。”《漢書·西域傳贊》等也有提到“師子”,根據文獻記載,漢代人知道烏弋山離國、月氏國、條支國、安息國等國有“師子”。敦煌等地出土的漢簡中,也有記載西域各國向漢朝進貢“師子”的信息。
獅子神態勇猛
青馬介紹說,獅文化主要是通過上古神話、貢品獅子和宗教文化三個渠道來到中國的。
在中國人見到活獅子之前,關於獅子的文化早已通過異國的獅子紋樣和藝術作品在中國流行,漢代之前的文獻已有關於獅子的記載,這種傳說中的神獸被稱為“狻猊”。
由於獅子威武雄壯,中國罕有,深受皇帝喜愛。隨著絲路的暢通,獅子就成為西域各國進貢給中原最好的禮物,往往會得到更豐厚的回贈。獅子沒有傳統虎文化的肅殺之氣,且有鬃毛的獅子形象比起本土的猛獸老虎更加霸氣威猛。伴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人更多賦予了獅子吉祥的寓意,很快佔領了虎文化無法涉及的空白領域。東漢以來,頻繁的進貢,獅形象也隨之實化起來,更多表現獅子的威猛。在寫實的同時,工匠也受到絲路文化的影響,賦予了獅子神獸造像的想像,比如為獅子加上翅膀。
魏晉南北朝之後,獅子的藝術造型更為普及,佛像造像、帝王陵墓等都有獅子的形象。
隨著獅子訂單的需求增加,普通工匠缺乏實物對照,關於獅子的形象創作,再一次加入神話色彩,繪畫者及匠人們按照自己的想像,添加一些風紋、火焰紋,在他們心目中獅子和麒麟一樣都是只可聽聞、不能觸及的神獸。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中國自己獨特的獅子造型。
唐朝國力強盛迎來獅創作高峰
唐朝國力強盛,絲綢之路和本土文化的交融,獅子文化早已融入大唐血脈裡。中國的獅子形象也開始進入大眾的生活中,在威猛之外多了些世俗的靈動個性,並且作為大唐盛世氣象的代表符號之一,獅文化達到了藝術創作的一個高峰。
大唐貞觀九年(635年),唐太宗李世民就得到一頭從康國進貢的獅子。於是,欣喜若狂的李世民找來一代文豪虞世南作了一篇《獅子賦》,成為中國後世刻畫獅子形象的文學藍本。據載,有多個國家都向唐朝進貢過獅子,除了康國,還有大食國、吐火羅、米國等國家,僅康國就進貢過多次。由於獅子吃肉,而且兇猛異常,還需要士兵看守,養一頭獅子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也正因此,不少帝王都將豢養獅子作為國力強盛的象徵,除了武則天有一次拒絕了大食國進貢的獅子,其他經常是來者不拒。
隨著獅子入貢的增多,一些文人名士目睹獅子的真容之後,獅子造型和圖案成為藝術創作的常見題材,唐朝的詩歌、繪畫、壁畫、雕塑、陶瓷、舞蹈等藝術創作中,都有獅子的內容,展現出盛世唐朝磅礴大氣的王者風範。
青馬介紹說,唐代的獅子文化藝術,從高大的陵墓石獅,到小巧的工藝獅,不再刻板嚴肅、高高在上,呈現出來的,大多是體態雄壯,身形矯健,氣勢威猛,富有肌肉感和力量感,鬃毛披散,尾巴蓬鬆,機敏靈動,好似沒有被馴化的世間靈獸。而明、清獅子,頸項多有鈴鐺配飾,成為馴化乖巧的“寵物”。
這種大唐盛世風格的獅子造像隨著日本遣唐使的足跡流傳到日本,成為日本獅畫藝術的一個流派,流行至今,稱為“唐獅”。“唐獅”不僅僅是指唐代的獅子,更是對中國風格獅子的總稱,但泉州東西塔的唐獅就像被時間定格的藝術“標本”,承接了大唐遺風,又有別於後世的風格,在中國現有的文物中,也是少有的獅子範本。
很多人為研究日本的“唐獅”是否“去中國化”,而在中國的歷代繪畫中苦苦求索,卻沒注意到藝術珍品就在身邊。
西塔16幅獅雕動作神態無一相同
結合唐獅形象的特點,青馬認為,儘管泉州東西塔建於南宋,但兩塔須彌座上的獅雕形象風格,應為延續了唐獅的形象。其中,西塔須彌座的束腰部位有浮雕40幅,其中雙獅戲球16幅,而東塔須彌座束腰則有2幅與獅有關的浮雕。
每一幅獅子的神態、形象及繡球都不一樣
泉州東西塔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許多人來到東西塔,首先會被兩塔身上的160幅精美的石雕所吸引,較少人會俯下身欣賞須彌座上的圖雕,而西塔須彌座的圖雕中,“網紅”侏儒柱更加吸睛,雙龍戲珠、雙獅戲球等圖案往往不被人留意到。
獅雕的繡球和系帶十分精美
順時針繞西塔須彌座一圈, 16幅主題一樣的“雙獅戲球”圖案,展現了每一幅不同的特點。青馬介紹說,“沒有一隻獅子的動作、神態是一樣的,每個繡球的花紋都是不一樣的,包括繡球的系帶和紋路、系法都是不一樣的”。這些獅子有的躺著、有的趴著、有的纏鬥在一起……每一幅真的都不同。繡球有圓形的、花瓣狀的、蝴蝶狀等形態,系法都不一樣,實在是非常精妙,令人不得不讚歎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
頸項大多沒有飾物也是唐獅的一個特點,但在西塔的16幅“雙獅戲球”圖案中,有唯一一隻戴鈴鐺的獅子。具體位置在哪裡,先賣個關子,市民遊客如果有興趣,可以自行前往參觀。
東塔下有唯一帶獅奴的獅雕
東塔須彌座束腰部位的40幅浮雕,有37幅主要內容是佛傳圖,其中,“雲岩獅子”及“勇鬥金毛”2幅有獅子的形象。
​東塔須彌座束腰上的“雲岩獅子”浮雕
“雲岩獅子”典出《宋高僧傳》及《景德傳燈錄》,故事說唐朝湖南潭州雲岩寺僧縣晟出家,在拜謁灃州藥山惟嚴和尚及溈山靈祐和尚時,雙方對答解弄獅子,而從中悟出佛學哲理的故事。
東塔須彌座束腰上的“勇鬥金毛”浮雕,左邊為異域的獅奴。
而另一幅“勇鬥金毛”,則是東西塔須彌座束腰上18幅與獅有關的浮雕中,唯一一幅有獅奴的,這幅石雕右側仍為雙獅戲球,左邊則站著一位高鼻卷髮、袒露半肩、赤腳的異域獅奴,手上還拿著一隻類似鉤子的器具,應是馴獅器具。
東西兩塔須彌座束腰上的獅,都肌肉飽滿、孔武有力,姿態威猛,與市民在古城各地所見的獅形石敢當及獅子的木雕、磚雕等非遺上的獅形象有所區別,這些獅子都鬃毛披散,尾巴蓬鬆,而石敢當及其他非遺上的獅,則更為萌趣,姿態、身形也不同。
青馬表示,這些浮雕,要先將圖案畫下,再將平面的圖案雕成立體的石雕,尤其是骨骼肌肉的表現難度非常高,可泉州宋代匠人不僅完成了,而且栩栩如生、極具藝術性,“數量如此集中、雕刻工藝如此精湛的唐獅,在中國也十分少見,這裡堪稱唐獅藝術的標本”。
作者  黃寶陽/文 陳小陽/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