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花開刺桐紅,紅磚古厝千年夢⋯⋯”近日,一首《刺桐》在泉州西街街頭響起,吉他聲與琵琶聲交融,民謠與南音結合,吸引了許多市民和遊客駐足欣賞。隨後的《泉州的生活》節奏輕快,更是引得眾人情不自禁地跟著旋律輕輕搖擺。這是彼末和歡喜的原創作品,作為泉州本土音樂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傳承和傳播著屬於泉州的文化。
《刺桐》與《泉州的生活》都是閩南語民謠與南音的結合,其中《刺桐》去年獲得了福建省街頭文化藝術展演暨街頭文化藝術達人賽泉州地區金獎。
“之前就寫了幾首鄉音民謠,一直想結合南音,但是一直沒碰上合適的南音人。”彼末是原創民謠唱作人,作為一名從小在戲曲氛圍濃厚的環境下長大的泉州人,他很早就想把泉州的文化特色融入自己的音樂中,做根植於泉州這片土壤的音樂,讓更多人聽到泉州聲音,聽到閩南聲音。
彼末和歡喜的相識源於一次音樂聚會。2022年2月,彼末在聚會上認識了原創南音唱作人歡喜,臺上的一曲即興讓他們一拍即合,開始一起玩音樂。他們介紹,《刺桐》最初的詞曲是彼末一年前的創作,當歡喜第一次聽到曲時,立即在原有的框架裏即興了南音唱段。僅半個小時,他們就完成了這首民謠與南音結合的作品。在他們娓娓道來的歌聲中,能聽到傳統文化閩南語和南音,能聽到泉州著名景點東西塔和開元寺,還有泉州特色小吃面線糊、蚵仔煎和肉粽等。
“彼末想在自己的部分原創歌曲中加入南音,我也在發起南音與當地原創音樂人的音樂聯動。”歡喜說,此後他們便開始做民謠與南音融合的音樂,立足於泉州人的日常生活,用閩南語和南音道出平淡又安逸的泉州生活。
“傳統和創新並不矛盾,是能夠共存的。”彼末和歡喜能夠長期合作交流除了因為他們有著相似的音樂審美,也因為他們有共同的音樂理念。在他們看來,傳統南音並不會因為創新就被埋沒,反而能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碰撞出新的東西。
作為一名南音傳習人,歡喜堅定地認為傳統是根基,是一定要堅持的,但同時創新也必不可少。“要‘兩條腿走路’,一條堅持傳統,一條做創新。”歡喜說,不少人提到南音的時候就會想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這樣“高大上”的字眼,“但是南音實際上在之前是泉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希望能讓南音回歸泉州人稀鬆平常的生活當中。”
而成為街頭藝人就是他們踐行讓南音回歸現代生活的一個方式。彼末認為:“在街頭更自由,能夠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更有助於把屬於泉州的文化傳播出去。”於是,在2021年4月泉州市鯉城區出臺《鯉城區街頭藝人演出管理辦法》後,歡喜和彼末也辦理了“鯉城區文旅志願者”證。如今,他們閒暇時間便會一起走上街頭,回歸本心,在街頭演繹他們的音樂。
作者 郭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