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尼采曾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來自台灣桃園的賴世賢,從7歲開始學習舞蹈,期間不曾間斷,相伴走過了17個春夏秋冬,這份熱愛依舊未改。
「我最愛中國古典舞的圓潤流暢、剛柔相濟。」賴世賢說。
懷揣著對中國古典舞的夢想,2018年,她如願考上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表演專業本科,現在,已經是中國古典舞系碩士研究生的賴世賢繼續著她的「舞夢」。
為「舞夢」而來,追尋、挖掘傳統文化之美
動作圓潤流暢、形神兼備,舞動起來英姿颯爽,剛柔相濟,而且意境深遠、詩情畫意。最初接觸中國古典舞時,賴世賢就為它的「美」所震撼。
「北京舞蹈學院是舞蹈殿堂。」談起來北京讀書的初衷,賴世賢無不掩飾對母校的嚮往。
「我就是『拼了命』考上的!」現在再回憶起備考時的過往,看似已雲淡風輕的賴世賢,仍無法忘掉那一段段的艱辛與不易。專注當下,不留退路,就是她面對激烈競爭時唯一的信念。
「本科時的基本功訓練規範了肢體語言,研究生階段則要培養思考和創作能力。」賴世賢說,學得越深入,就越被中國古典舞所吸引。
經歷掙扎依舊執著「追夢」,執著尋「根」
隻身一人來到大陸「追夢」,剛入大學校園時的賴世賢,對高強度的學習、訓練,一時難以適應。起初,賴世賢不想被束縛在中國古典舞固有的模式中,內心的掙扎曾讓她有些迷茫。
成長之路上,要學會消化那些「小情緒」。為了不讓家人擔心,賴世賢會偷偷躲在枕頭和棉被中流淚,「逃避不是辦法,把眼淚擦乾,第二天還是要積極面對生活的挑戰。」
求學時,賴世賢也會想家,但在大陸的「家人」讓她時刻感受到那些溫馨。爽朗的性格,讓她慢慢結識了新朋友,和同學們也「打成一團」。
機緣巧合之下,她加入了同為2018級港澳台同學創作的舞劇《滿月》。
在《滿月》中,她飾演「母親」,這個角色是所有人的「根」,是構成大樹的中心。「《滿月》的創作寓意讓我感觸頗深,劇中人物心境與我相同,也是所有參演同學的心聲。」因為角色,賴世賢要成為劇中的「依靠」,這部舞劇的成功演出,也讓同學們真的變成了「一家人」。
守正創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美與和諧
在北京學習的五年,賴世賢有機會參與很多中國古典舞表演實踐,如慶祝建黨100週年北京舞蹈學院「為人民而舞」百年百部舞蹈作品《相合歌》、中國古典舞系舞蹈詩《長城》、集體劇目《黃河》、與河南衛視合作的《上下舞千年—踏歌》。
不過,她還是對由來自台灣的崔秉媛老師原創、院系提供支持與指導的作品《鼓樂伎伶》情有獨鍾。這支舞描述的是流光溢彩的大唐盛世,教坊舞伎配著氣勢磅礡的破陣樂,將健舞的慷慨剛強與軟舞的徐緩閑雅揉和並蓄。
「『天人合一』、『圓』,這既是中國古典舞的精髓,也傳達著主張中和、中正、和諧統一的中國哲學思想。」賴世賢表示,舞蹈來源於生活,但不能局限於再現生活,要在弘揚、守正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忘發芽的根,愛護它茁壯生長。」
所有辛苦、汗水和付出,都是為在舞台上綻放的那一刻。「如果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在中國古典舞這條路上追尋我的『舞夢』。」
「想對所有懷抱夢想的兩岸青年朋友說,追夢之路必會艱辛,唯有有夢之人才能『翩翩起舞』。要對自己說,不能放棄,要堅持走下去,去看更亮的光和更美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