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起源於元代的古老大街,一條承載著北京歷史與文化的探訪路徑……鼓樓西大街,這條位於北京中軸線北端的斜街多了八家「共創合夥人」。他們都是誰?怎麼與老街「合夥」?
說緣由 把老街故事講透講好
鼓樓西大街遊人如織,來鼓樓前拍照的人多了,品街韻、聽故事的人卻寥寥。對此,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靳真說:「硬件的改善和街面的提升,政府可以主導,但是文化的復興需要熟悉這條街,在這條街上生活、工作的各方一起努 力。」
把青磚灰瓦、山形屋脊、樹影婆娑背後的故事講得更透、更好,便是八家「共創合夥人」的職責。細看八家合夥人的身份,有商戶、劇場負責人,也有居民代表——鼓西33主理人李軒通、伊峰餐館老闆王俊峰、什剎海文化探索館負責人李明揚、鼓樓西劇場經理馬進、嵐川櫻渡和牛燒肉主理人馬文斐、鍾餐廳老闆鍾道龍、惟音藝術少兒合唱團負責人楊維月、鼓西居民代表心理咨詢師林子峰。他們有老有少,有時尚有傳統,雖然從事著不同行業,可都和鼓樓西大街息息相關。當「合夥人」,就是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變著花樣把這條老街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講故事 把厚重的故事講「輕巧」
在八家合夥人當中,有一家的主業就是「講故事」。在鼓樓西大街小八道灣胡同裡,「藏」著不大的鼓樓西劇場。儘管找到它需要繞一下,可從2014年開業至今,來此看劇的觀眾不下40萬人次。劇場經理馬進說,他最常見的就是拉著行李箱的年輕人,「很多都是下了飛機、火車直奔我們這裡看劇的。」當曲終人散,沉浸於戲中的觀眾們興味尚濃,便會和工作人員打聽:「聽說這邊很熱鬧,有什麼好玩的,您推薦一下吧。」每每被問及,馬進都會樂此不疲地推薦:「流行歌《鼓樓》聽過吧,就在這邊上。如果明天還有時間,可以逛逛鼓樓西大街、什剎海景區。」
久而久之,鼓樓西劇場的各類社交平台下,多了一群探討「看劇前後去哪兒打卡」的年輕觀眾。而馬進和同事們,也樂於把厚重的故事「輕巧」地講出來,「喜歡戲劇的觀眾都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我們利用劇場吸引大家。對周邊不需要刻意推薦、講解,只是輕輕一點,大家自己去體會、探尋,會收穫不同的美。」
把「無味」的故事講「有味」
「我住鼓樓西大街40多年了。我親眼見證了這裡的變化,也和周圍的老街坊們成了朋友。」說這話的是合夥人之一——王俊峰,鼓樓西大街經營時間最長的飯館伊峰餐館老闆。
別看小店面積不大,只有十幾張桌子,可過道卻留得很寬。為什麼不多擺兩張桌子呢?老王說,那是為了照顧上了年紀的老主顧。原來,每到中午,這裡就是「銀髮族」的樂園。邊上胡同王大爺拿著飯盒來買主食;老張和老李點倆熱菜喝二兩……「別忙了,跟我們一起吃點。」老主顧們紛紛盛情相邀,王俊峰免不了這搭一句,那聊一會兒。常有年輕顧客見狀好奇,忍不住向老王打聽:「您怎麼和客人處得跟家人一樣?」聽見這話,王俊峰都會放下手裡的活,坐下來打開話匣子,表表衷腸:「大伙在這很放鬆,我也很享受這樣的氛圍。如今街面環境好了,老人們的心情也好了,隔三差五來這兒改善改善,不為吃飯圖個樂。」「想知道鼓西大街什麼樣呀,到店裡聽大伙聊天就行。小到門前一棵樹,大到整條街的歷史,那都是有滋有味的。」王俊峰說。
把鼓西「新故事」講下去
「共創合夥人」的加入,為新的「鼓西故事」注入了「源頭活水」。「我就是在鼓樓西大街長大的,現在收集的各種胡同掌故、舊聞也是和這裡的老街坊們聊天得來的。我想用年輕人的視角,結合如今鼓西的發展,把它們再講給其他人。」說這話的是林子峰,八位合夥人中唯一的居民代表。
作為鼓樓西大街上長大的孩子,林子峰對老街的感情頗深。回憶起童年時街面上的國營單位,再看看如今各類新店舖、老飯館、西餐廳、咖啡館、劇場,多元文化在這裡相互碰撞,產生了新的生命力,林子峰把自己的工作室也搬回了鼓樓西大街。「我本職是做心理咨詢的,也喜歡文化傳播,將來不僅可以在我的工作室裡召集大家,也可以舉辦文化活動,把我收集的故事分享給新老朋友。」他說。
「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歷史悠久的鼓樓西大街正張開「懷抱」,期待與更多人「合夥」,把老街的新故事一直講下去。(張驁/文 姜灝 王子雍/攝)
京韻園四期「口袋公園」亮相
戲迷多了一個休閒好去處
見縫插「綠」扮靚小微空間,「方寸之間」盡顯文化內涵。大柵欄街道京韻園四期口袋公園日前亮相,人們又多了一處休閒的好去處。
公園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貫通京韻園一至三期,聚焦功能性服務,以「綠地延伸、文化嵌入、功能輻射」為設計理念,打造的「小而美、精而活、優而專」的微空間。「推窗可見綠,抬腳即進園」,一個小小的口袋公園,成為了裝滿社區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福袋」。
置身公園其中, 「京腔京韻唱人間百態」 的楹聯讓人感受到濃濃的京劇元素,公園中央及四周區域則佈置了與周邊紀曉嵐故居遙遙呼應的紫籐,口袋公園四周也栽滿了綠植花卉,百順社區和周邊的居民出門就可以實現出門賞景的「花園夢」。人們很難想像,口袋公園在改造前身其實是一處雜亂無章的違建拆除區域。這棟已經拆除的四層商用違法建築不僅存在安全隱患還影響周邊的歷史風貌。
歷史上,京韻園所在地百順社區就是梨園名角聚集之地、京劇文化薈萃之地,京韻園地塊更是屬於紀曉嵐故居西跨院,1931年梅蘭芳等人曾在此處成立北京京劇學會,京劇文化氛圍極其濃厚。大柵欄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可以契合地區京劇文化氛圍,外加考慮周邊老年人群體反詐科普需求,街道在公園整體實現拆違還綠、留白增綠的同時,在設計方面加入反詐元素、京劇元素,打造集科普、休閒、觀賞為一體的多功能口袋公園。
既精心描畫綠地「大景觀」,又匠心雕琢口袋公園「小景致」。「京韻園四期口袋公園與京韻園三期、京韻園一期的巧妙結合、前後串聯,形成了功能多樣、景觀豐富的有機整體,聯通京韻園二期,總佔地面積達到5600平方米,是大柵欄地區面積最大、景觀最豐富、功能最多元、文化最凸顯的綠地空間。」相關負責人表示,一直以來,大柵欄街道充分利用拆違空間,打造兼具美化環境、公共交往、休閒娛樂、文化展示等功能的綠地公園。(邴美俏/文 劉驁/攝)
助餐服務,讓老人享受幸福「食」光
社區助餐服務是老人關心的「大事」,西城區各街道紛紛探索社區助餐特色服務方式,通過線上訂餐、集中配送,靈活取餐、結算的方式,改善了「銀髮族」們的餐桌品質和用餐體驗。
廣外南街63號院養老助餐點開業後,「中午吃什麼」就成了居民間的話題。中午11點,紅楓盈養老驛站配餐車準時到達助餐點,居民們自帶飯盒排好隊,工作人員按照前一天訂餐名單為居民打餐。「頭天晚上群裡『點菜』,第二天中午下樓就能取餐,和以前比方便太多了。」居民李祥林說,養老驛站助餐點開設前,63號院的居民要走到車站東街15號院取餐,兩地相距一公里。前不久,有些居民向社區提出希望在63號院內增設就餐點,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困擾。
助餐點開業當天非常火爆,屋子裡擠滿了人。紅楓盈養老驛站經理黃紹倉介紹,當日8點前,老人只需在群裡發個文字或者語音訂餐,工作人員翻看聊天記錄統計。紅楓盈養老驛站還根據就餐年齡段實施階梯優惠政策,同時印製了500張滿減優惠券,讓符合條件的老年人享受到就餐補助優惠。社區計劃與街道相關科室合作,將老年助餐與其他服務項目結合,拓展助餐點服務功能,讓「飯桌」同時成為「書桌」「茶桌」,實現「一桌多用」。
在大柵欄街道延壽社區的銀鶴苑養老驛站「父母食堂」裡,老人們都說吃美了。「沒想到還能在這兒吃著家鄉的米粉,真是想到我們心坎裡了。」說這話的邵奶奶今年80多歲了,是一位獨居老人,老家在湖南,以往每次來銀鶴苑她都是老幾樣,上個月有一次打完飯,邵奶奶閒聊起了家鄉的米粉。由於這裡可以定制菜,吃家鄉米粉這個願望三天後實現了。米粉到貨後,邵奶奶接到了「父母食堂」的電話,她吃到了心心唸唸的米粉。銀鶴苑除了滿足驛站覆蓋的200多位老人的個人口味,還為失能、半失能、喪失部分吞嚥功能的老人送上定制「暖心粥」。
展覽路街道的「父母食堂」點位達24家,均勻分佈在不同區域。在打造品牌特色上,街道從「提質、擴容」入手,提升服務供給和綜合監管,在送餐的同時為每位老人提供問詢和急救服務,並推廣新興數字技術,打造「多功能」驛站。露園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共有兩名送餐員,每天中午都要上門為三十多位老人送餐。這些老人大多高齡獨居,自理能力差。在送餐的時候問候一聲,注意一下老人的精神狀態,已經成為兩位送餐員的習慣。服務驛站站長李穎說:「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我們不僅要當好送餐員,更要做好老人身邊的安全員,關注老人動態,及時發現異常。」在這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家園裡,發生過很多令人感動的故事。為了探索養老新路徑,滿足更多老人需求,近幾年,展覽路街道在智慧化適老路徑上走出了新路。在露園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一面展示牆上,展示著手環呼叫器、緊急呼叫器等各種適老化設備,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務,探索老年餐飲與專業服務機構、新興數字技術的結合點,全力構建「多功能」養老服務體系。
(張驁 張怡颯/文 姜灝/攝)
白塔寺藥店開文創堂
近日,白塔寺藥店總店二層的文創專櫃經過重裝改造,整層變身「白塔寺藥店文創堂」,經營藥店自有文創產品及精品中藥飲片、養生茶飲等產品。有不少顧客感慨,原本是來「耀咖啡」打卡的,上露台時看到這個文創堂,聽說是新開的卻沒想到這麼有意思,來一次竟然打卡兩地。
此次新推產品全部圍繞中藥主題,有各種中藥做成的裝飾畫,還有針對不同節氣適合使用的中藥香囊,兼顧美觀和實用。「天台打卡冰箱貼」更是受到粉絲們的喜愛。冰箱貼封面是久久安康的寓意,打開冰箱貼就是藥店三樓露台可以看到白塔寺的角度。很多顧客特意買了冰箱貼,上三樓露台喝咖啡,以冰箱貼做框拍攝白塔。相關負責人介紹,白塔寺藥店開發文創周邊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卻帶來了很多流量,受到顧客的喜愛,中藥冰箱貼等熱門的文創產品甚至上架就「秒空」,購買需要預定。
隨著白塔寺藥店耀咖啡的開業,奔著露台喝咖啡看白塔的人群發現,白塔寺藥店不止是一家藥店,也不止跨界了咖啡館。越來越多耀咖啡的粉絲變成文創粉絲。銷售數據的增長也讓白塔寺藥店更有信心擴大文創堂的經營。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白塔寺藥店將持續推出開發文創周邊的產品,老字號的新國潮在「擴大腦洞」的同時兼具實用性。(江幗涓/文 聞昭/攝)
西單大悅城「最高餐飲層」亮眼
銀河燒鰻北京首店、曾三仙北京首批店、大眾點評必吃榜上榜餐廳很久以前羊肉串……近日,西單大悅城9層引入5家高人氣餐廳。此舉的目標是打造京城購物中心內的最高餐飲樓層,實現京城西部及西單商圈餐飲品牌級次與容量的雙重提升。
作為購物中心「客流發動機」,餐飲業態在後疫情時代更成為人際社交環節中不可或缺的場景之一。早在2017年,西單大悅城便以「網紅美食」+「潮玩體驗」的品牌組合在9層打造了目標為青年人的潮玩空間「樣街」。現在,伴隨消費者對聚會與社交體驗的多元需求,西單大悅城進一步提升高層空間的餐飲佈局,組合不同餐飲細分品類,構建多元化社交場景。相關負責人表示,9層的「潮玩體驗」區域也同步升級,「西單大悅城希望進一步強化高層空間的潮流屬性與商業活力,助力項目與商戶經營的良性增長。」據統計,2023年第一季度西單大悅城銷售額超10億元人民幣,週末單日客流近10萬人。表現最為突出的便是6層至8層的餐飲業態,一季度餐飲銷售額近2億元人民幣,同比2019年增長10%。
除了美食,今年下半年,西單大悅城將迎來集國潮服飾、設計師品牌及家居生活方式品牌於一體的JNBY+、韓國潮流設計師品牌no one else、擁有更多限量發售產品的The North Face高階店,以及喬丹城市旗艦店的重磅亮相。西單大悅城的外立面景觀也將得到提升。地下1、2層空間改造也有望於明年啟動。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第一座大悅城,西單大悅城將持續通過存量空間的煥活更新,不斷提升西單商圈活力,助力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為城市與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消費場景與消費體驗,給予品牌與合作夥伴更優質的營商環境與成長空間,持續以「青年潮流文化中心」細分定位提案城市多元生活方式,打造一座有溫度的時尚潮流之城。(江幗涓/文 聞昭/攝)
金融街「鄰里有約」綻放幸福花
炸醬麵吃了、非遺體驗了、救助技能學了、演出看了……近日,文華胡同裡格外熱鬧,以「融心匯鄰」為主題的金融街街道第五屆鄰里節活動「如約而至」。
活動現場,街坊鄰里聚在一起,圍著胡同裡的點滴,閒話家常,不時傳來一陣歡聲笑語。「就是這兒,當年我們幾個就在這合的影。」指著一張標有1965年的照片,居民們聊著童年記憶,好不熱鬧。本次展出的老照片中,不僅能看到20世紀60年代舊景,還能看到胡同院落整改前後的「印記」,在舊時光裡,回望鄰里情誼。
麵條放上炸醬,加上黃瓜絲等配菜,一碗香味撲鼻的炸醬麵便「新鮮出爐」了。張大爺說:「我打小就喜歡吃炸醬麵,今天在自己『家門口』就有,趕緊過來了,一口吃下去滿滿的回憶。」這邊炸醬麵吃得熱鬧,那邊草編也很受歡迎,一草一葉,在非遺老師手中「搖身一變」,就成了形態各異的花鳥魚蟲等,很受居民喜愛。青少年志願者組成的薪火賡續藝術團,還帶來了精彩演出,居民志願者也相繼表演了合唱、快板、京劇等節目,好不熱鬧。金融街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下一步,金融街街道將繼續創新鄰里節系列活動內容和形式,講好社區鄰里故事,構建溫馨和諧幸福家園。(史桭渢/文 劉驁/攝)
重張一週年演出月 正乙祠古戲樓對公眾開放
正乙祠戲樓日前迎來重張一週年紀念日,這座古戲樓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並舉辦「重張一週年演出月」。
正乙祠戲樓是古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純木結構戲樓,也是為數不多的室內戲樓,被稱為「戲樓活化石」,亦有「北京最美古戲樓」之稱,至今有300多年歷史。梅蘭芳、譚鑫培、王瑤卿等京劇名角兒都曾在此獻藝,共同見證了它的繁華與輝煌。
經歷過群星薈萃的輝煌,正乙祠也遭受過暗淡的時刻,幾度沉浮,曾被挪作他用,後來雖然恢復了原貌,卻不聞皮黃聲,再無賞戲人了。
「雨順風調萬民好,慶豐年人人歡樂……」去年,隨著一出昆曲吉祥開場戲《天官賜福》的上演,經典的昆曲唱腔「喚醒」了「沉睡」的正乙祠。能夠再次響起鑼鼓點,恰是北京打造「會館有戲」文化品牌和西城擦亮「京劇發祥地」雙重努力的成果。過去的一年,正乙祠經過修整、磨合,開始開展常態化營業性演出活動。同時,舉辦名家講座、沉浸式演出、文化雅集、非遺展覽等主題活動37場;出品5集8K紀錄片,將600餘年的昆曲、300餘年正乙祠戲樓和最頂尖的視頻錄製技術相結合,多元化呈現「會館有戲」內容。
為了讓老戲樓持續煥發新光彩、絃歌不絕,正乙祠在重張一週年演出月裡安排了十場演出。其中包括駐場大戲「觀其復版」昆曲《憐香伴》和《牆頭馬上》,還有經典昆曲劇目《獅吼記》、京劇《惜嬌》《河東獅吼》等。同時,運營方北方昆曲劇院做出大膽嘗試,讓西方的藝術形式走進傳統戲樓,在十場演出中安排了古琴專題音樂會《高山流水》、小提琴家柴亮音樂會、舞劇《幻茶謎經》等,促進中西文化融合。(張驁)
藏在胡同裡的寶藏展覽
回顧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百年前的北京城長什麼樣?身邊建築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經過近六個月的籌劃設計,「圖解北京城市建設史」展覽在天橋We空間(西城區鷂兒胡同11號)舉辦。
「圖解北京城市建設史」展覽是通過大量分析圖、歷史照片、3D打印模型以及材料實物等視覺的方式,將北京從金、元、明、清到今天的城市變遷直觀地呈現出來。「由於時間跨度大,其中包含的信息很多,責任規劃師會現場為觀眾講解,幫助大家更好地瞭解北京城的百年變遷。」天橋街道責任規劃師團隊的甘振坤說。
展覽分為城市、街區、建築三大部分,通過不同的主題對城市發展層層剖析,從多個角度展示古代北京城市結構變化、近現代北京行政區劃演變、城市藍綠格局變化、交通網絡變化等內容。「一座城市的發展變遷涉及方方面面,我們化繁從簡,從特定幾個主題展開,能讓大家看的更便利,體驗更佳。」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京天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