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啟“古厝新聲”泉州世界遺產地新試點

6月10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一同慶祝
2023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夏澤翰教授在慶祝視頻中宣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選擇中國最新列入的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以下簡稱泉州)世界遺產地作為世界遺產可持續生計活動的第五處新試點。

據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已經在中國雲南、貴州和四川4處世界遺產地開展了試點,包括在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遺產地雲南石林開展的“石上彝繡”、在貴州梵淨山世界遺產地內的松桃苗族自治縣開展的“苗繡興鄉”、在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遺產地雅安和臥龍開展的“熊貓大使”以及在中國丹霞世界遺產地貴州赤水開展的“竹鄉碳計”。
2022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通過50周年紀念。為響應公約“下一個50年”主題 “遺產成為韌性、人文與創新的源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選擇泉州作為世界遺產可持續生計活動的第五處新試點,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梅賽德斯-賓士星願基金《中國世界遺產地保護和管理》項目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將開啟“古厝新聲”泉州世界遺產地新試點,通過文化和遺產助力可持續發展和國際交流合作。
“這一新的合作,是向《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通過50周年紀念主題邁出的扎實一步。”夏澤翰教授表示,這將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泉州在城市層面以文化驅動可持續發展的絕佳機會,也將成為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泉州的平臺合力,分享遺產保護的優秀實踐。其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泉州攜手,開展建築遺產保護,通過傳統建築和非遺的共同紐帶,將東亞和東南亞的相關方聚集在一起。

泉州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可持續生計活動新試點

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中心主任莊小波說,本項目活動以“古厝新聲”為主題,內容主要包括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基礎調查、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培訓活動、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系列活動等工作,該項目有助於密切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聯繫合作,擴大各方交流互鑒,提升和擴大泉州世界遺產城市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自2017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開始試點針對社區的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生計理念,這一理念以世界遺產地為載體,以遺產地特有的綠色生態產品或非遺代表性手工藝為切入點、以創意為驅動、以文化經濟為導向的遺產地社區生計發展模式。
項目背景
閩南民居建築技藝是中國傳統建築技藝的一個分支,於2008年以“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鯉城)”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9月由中國文化部捆綁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文化內涵上,處處散發傳統文化的信息,既體現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適應的封閉式主次尊卑尚禮氛圍,又讓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影響,牆面的紅磚拼貼和鑲嵌等建築風格,與歐洲起源于古羅馬的紅磚建築和西亞阿拉伯建築裝飾處理十分類似,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研究價值。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廣泛分佈于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台灣等地,對港澳台同胞和東南亞等地區的華僑、華人的認祖歸宗、文化認同有重要影響。同時,“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中的府文廟、天后宮、開元寺等眾多遺產點也是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實體案例,並且融入了社區生活,其傳承和創新特點符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下一個50年”主題“遺產成為韌性、人文與創新的源泉”的主要內容。

作者 陳智勇 吳澤華

來源:泉州通、泉州晚報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