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在迪拜工作的時候,端午節沒有賽龍舟習俗,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莆田市民吳曉斌1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海外打拼的時候,沒辦法體驗家鄉的傳統民俗活動,就會更想家、想念親朋好友。
「龍船」齊發,百舸爭流,鑼鼓聲越來越急……當天,福建省莆田市「爬龍船」民俗賽事活動啟動儀式暨百艘龍舟齊聚黃石華江競渡盛會在莆田市黃石鎮華堤村華江美人湖舉行。
莆田人稱端午節為「五日節」,「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龍船』」,這首民間童謠所唱的便是莆仙地區的端午節習俗。莆田龍舟競渡源遠流長,自宋代以來傳承千年,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莆仙方言裡,賽龍舟叫做「爬龍船」。
2016年,在迪拜工作了6年的吳曉斌選擇返鄉,重拾莆田龍舟傳統製作技藝,目前是該技藝第五代傳承人。他表示,這項技藝已傳承百年,沒有典籍記載,都是一代一代口口相傳留下來的,年輕人要堅持傳承。
莆田市民周順福在賽前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身邊有不少在廣東、深圳工作的莆田人從外地趕回來參加「爬龍船」活動。
為了更好地展示龍舟傳統製作技藝,1:10的莆田龍舟模型現場展出。
據莆田龍舟傳統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吳疆介紹,莆田的龍舟分為兩種,有「老船」與「齊頭船」之分,其分別祗在頭部不同,餘者並無差異。「老船」船頭作龍首形,口掛長鬚,船頸寬約三尺,且微微傾斜;「齊頭船」則仰為平面,正中畫龍形大臉,無鬚,寬四尺有餘,首部弓形仰起七尺有餘,莆田龍舟傳統製作工藝在清代已然成熟。
當下,莆田龍舟作為莆仙特色龍舟文化的載體,將莆田地區民間交流、宗教信仰、體育競技以及船舶製作工藝等緊密結合在一起。吳疆透露,製作一艘龍舟需要4個匠人花費10天左右時間。他每年端午前都會接到訂單,製作15至20艘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