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身似行雲流水,氣勢皓月清風,一襲藍袍飄逸,頭髮飄揚……」17日,在廈門舉行的海峽兩岸布袋木偶戲藝術節上,來自台灣的台中聲五洲掌中劇團團長王英峻用閩南語唱念著人物出場詩,他的「00後」徒弟陳鵬安則在一旁表演金光布袋木偶戲,配合十分默契。
陳鵬安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自10歲開始學金光布袋木偶戲,至今已有近8年時間,課餘時間與它為伴。「我的爸爸也是從事這個行業的,從小就喜歡看他表演。現在,我想從他的手上接過這個接力棒。」
近年來,傳統藝術行業「不景氣」,陳鵬安擔心金光布袋木偶戲會被慢慢取代。他表示,像金光布袋木偶戲這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定要傳承下去,不然會失傳。
「傳統藝術很重要,需要大家一起來學習,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存下來。」與陳鵬安抱著一樣想法的,還有王英峻的另一位「00後」徒弟魏宏程。他認為,金光布袋木偶戲很特別,比手機遊戲來得好玩多了。
一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魏宏程告訴記者,現在,身邊的朋友都知道他在學金光布袋木偶戲。透過他,帶動了許多台灣年輕人去瞭解、接觸金光布袋木偶戲。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金光布袋木偶戲就由漳州布袋木偶戲演變而來。據王英峻介紹,布袋木偶戲從漳州傳到台灣後,經過發展演變,引入了更多現代戲中的聲、光、電效果,朝著霹靂戲、金光戲的方向發展;而漳州的布袋木偶戲則更加註重掌上基本功,力圖塑造更加逼真的人物形象。
百年來,兩岸布袋木偶戲班在海峽間舟楫往來,血脈不斷。王英峻與著名布袋木偶表演藝術家莊晏紅二人之間的交流、交往就是鮮明的例子。
「我和晏紅姐就像姐弟一樣,一起傳承和弘揚布袋木偶戲。」王英峻表示,有演出,就有傳承。兩岸有布袋木偶戲方面的演出或是展覽,他們都會邀請對方參加,「就這樣,越來越熟、越走越親」。
「以木為偶,以偶做戲」,歷經歲月更迭,漳州布袋木偶戲在新時代以交流融合為基,迸發出更多文化魅力。把木偶操縱得隨心所欲、得心應手的,還屬今年已80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莊陳華。
台北木偶劇團主演吳聲傑在台灣表演傳統布袋木偶戲多年,他十分仰慕莊陳華,2011年,赴漳州拜莊陳華為師。「來這邊(漳州)跟老師學習,就像挖寶一樣。」
兩岸布袋木偶戲源出一脈,各自發展後如今再度交流融合,在莊陳華與吳聲傑師徒倆身上得以體現。
此次兩岸演師同台表演,再次引出兩岸布袋木偶戲的傳承話題。吳聲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看短視頻、趕潮流,但流行的趨勢變換很快,可傳統藝術是永不褪色的,因為其底蘊深厚。「布袋木偶戲有它的魅力所在,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