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晉江:新橋舊橋兩相望 鄉賢兩代報故鄉

父親捐款建橋回報家鄉,子女遵循父親遺願為家鄉再捐建新橋。近日,說起村裡的這一善事,泉州晉江英林鎮錦江村村民柯賢懂滿是感動和興奮。6月初,村裡為鄉賢柯海涵後人捐建的新橋“報恩橋”舉行了慶典儀式。該橋與柯海涵於20世紀70年代為家鄉捐建的“海涵橋”相鄰。兩橋共同守望家鄉,造福鄉里,成為當地一段美談。
許下三願報故鄉
柯賢懂今年77歲,對鄉賢柯海涵的諸多善行和人生經歷都有見證或瞭解。據他介紹,柯海涵1906年出生于錦江村,5歲時接連失去雙親,成為孤兒。在堂親的照顧下,他得以順利成長並進入私塾讀書。幼時的磨煉和受過的幫助,培育了他感恩的情懷。
就讀私塾時,他許下三個願望:蓋一間學校,供貧寒子弟念書;建一座橋,便利村民出行;建一座雨亭,供人避雨休息。
15歲時,他與兄長柯賢姜南渡菲律賓,到異鄉打拼生活。23歲時,他回鄉娶妻,婚後再渡菲律賓。儘管身處異國他鄉,但他時時牢記孩時許下的心願。
1975年,他開始逐一實現願望。當年,因中風行動不方便,無法親自返回家鄉,他讓香港的侄兒柯孫品代自己回鄉協助建立了一座雨亭與一座水泥橋,橋長12.5米、寬3米,取名“海涵橋”。
1984年,他再次讓侄兒柯孫品代自己返鄉興建了一所新小學——錦江小學。“他並非富商巨賈,卻時時念著家鄉人民。”柯賢懂說,捐建學校時,柯海涵手頭不夠寬裕,便將預備在菲律賓購置房屋的款項捐出,然後一家人租房住。每次有親朋好友到菲律賓看望,他時常殷切詢問家鄉人民是否有遇到什麼困難,並盡力予以幫助。
“時至今日,他們家族都沒有在村裡建過任何一套房子。”柯賢懂介紹說,柯海涵曾表示自己常年在外,如果在故鄉建房,一年到頭住不了幾次,只會佔用村裡土地,其子女也一直謹遵父親的意願。
子承父志再“報恩”
柯海涵於1986年去世,享年八十歲。他與妻子共育有六男二女。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子女們也心系家鄉。
報恩橋上月剛竣工(柯茶花 攝)
2022年,他的子女們先是擴建修繕“海涵橋”。同年,得知村裡的金東公路南側村莊由於道路狹窄、路段不平,大型救援車輛無法駛入,村民開車出行也不便利,他們又捐資50萬元人民幣新建一座橋,並取名“報恩橋”。上個月,該橋順利竣工。
“父親常教導我們,故鄉是自己的根,不管到了哪裡都不能忘記故鄉的人民,不能忘記自己的根。”柯海涵的兒子柯孫河表示,父親一生心系家鄉,總想盡己所能為家鄉多做些事。他們想繼承父親的遺志,用這座橋來報父親的恩,也報家鄉的恩,因此把它命名為“報恩橋”。
帶動鄉賢建家鄉
柯海涵的精神和事蹟,也感動和帶動了錦江村不少鄉賢回報家鄉,柯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年幼時,因村裡還沒有小學,他每次都需要走“海涵橋”到隔壁村的小學念書。隨著年齡漸長,他對於此橋的來歷十分好奇。從父母口中得知該橋是鄉賢柯海涵所捐建後,他很受感動,也在內心暗暗許下心願,將來一定要學習柯海涵回報家鄉。如今事業有成,他也和柯海涵一樣,在村裡有需要時,總是盡自己所能伸出援手。
這兩座橋中,“報恩橋”是一座石橋,橋面寬且平整,橋的兩側系上了紅綢帶,在橋的一側還鐫刻著“報恩橋”三字。離此橋數百米處同一河流上的則是“海涵橋”,橋面同樣平整,只是相對窄一些。
村民柯阿婆表示,“海涵橋”處原先是一座獨木橋,村民過橋時稍有不慎就容易落水,而“報恩橋”此前的橋段較窄且高低不平,車輛難以通行。“感謝熱心的鄉賢,現在兩座橋翻建後,這些問題不復存在,我們的出行更方便也更安全了。”

作者 楊泳紅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