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蕩波,濤音搖曳,悠悠的浪花記錄著林桐宇在兩岸間無數次往返的身影,也見證著他一路成長的點滴。
「我在雲南長大,在台灣讀中學,如今到清華大學讀書,終算是『回』大陸了。」「大陸很適合年輕人來發展,這是個有機會、有未來的地方!」
知者也是行者,祖國大陸有「夢中的橄欖樹」
「我希望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不想年輕時過得太安逸,大陸的一切都在向好發展,未來留給我們的空間很大。」林桐宇認為,大陸廣闊的前景和無限的潛力是最吸引他之處。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在大陸求學期間,林桐宇總會抽出時間到大陸各地去走走,為生活汲取養分。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底蘊,只看圖片和視頻遠遠不夠,要真正走進那裡,身臨其境去體驗。」
「我在成都遇到一個80歲的爺爺,老人家說自己前兩天才去成都歡樂谷玩,強烈推薦我也去看看,還跟我詳細講了歡樂谷裡值得一看的劇目表演。」
林桐宇當時就被這位老爺爺的那股精氣神感染了。「享受生活無關年齡,對於精神富足的追求才最重要。」
「我在大陸遇到的每個人都非常和藹、友善、可愛。」林桐宇感慨道,「我每到一個新地方,都喜歡和當地人聊聊天,學一學當地方言。旅行就像一次人生紀實,體驗越多,收穫和感悟也會越多。」
從「解構」到「建構」,在前行中與自己和解
在林桐宇看來,自己的大學生活是一個先「解構」再「建構」的過程。
「周圍的同學、朋友們都很優秀,我一開始覺得自己很差,但通過不斷地和大家學習交流,我慢慢地重建自信。」林桐宇認識到,只有先找到自身不足,才能進步。「這個再『建構』的過程,能幫助我和自己對話,減少精神內耗。」
回憶起初來大陸時的「網課歲月」,林桐宇依舊覺得有些遺憾,「疫情期間很多課都是線上進行的,在體驗感上還是與面授課有差距。」「但那段時光值得被銘記,因為只有經歷過,才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他感慨道。
對於本專業,林桐宇也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法學培養了法律人的獨特思維,我在金融相關行業實習,法學背景為我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
求學亦是歸來,人的一生都在歸家之路上
對於常年在外的人,「家」超越了地理上的概念,被寄托了更多情感和意義,有「情」有「愛」的地方,就是「家」的所在。
「在我心中,戶籍上的地址並不代表著故鄉,我在祖國大陸和台灣都度過了很多寶貴的時光,對我而言他們都是『家』。」林桐宇坦言,在台灣讀書那段時光,回大陸的機會少,這次回來,希望能多陪陪父母。
在林桐宇看來,兩岸的不同生活經歷,給自己帶來許多獨特的收穫和體驗,「我很幸運,因為我在兩岸都生活過很長時間,這些經歷教會了我換位思考,客觀地看待問題,人也變得更加包容。」
每次遠行,其實都是為了回到那個稱為「家」的地方。「在結束大學生活後,我應該會再次『踏上旅途』,生活就要不斷地去探索,我以後想去更遠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或許那時『家』的含義會更加豐富。」
在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主辦的紀念汪辜會談30週年座談會上,林桐宇有幸作為台生代表出席活動。「我有機會深入學習歷史事件背後的意義,在現場也看到了很多台灣朋友分享自己在大陸生活的點滴與成就。」
「我還參加了去年夏天在新疆的台生夏令營,當地朋友們都十分熱情地招待我們,祖國大陸多樣的民族,多元的文化令我歎服,感覺自己的格局都打開了。」林桐宇笑道。
「未來,我可能會偏向先就業再升學,積攢一定的工作經驗之後,再去讀工商管理碩士。」這是林桐宇對自己未來的規劃。
昨日種種,皆成今我。在自我對話中收穫成長,在遠行中尋找「家」的意涵,永遠帶著一顆赤誠之心,此去不忘來時路,錦花定會開滿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