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海絲十年”紀實影像精品展映拉開帷幕。首日展映的3部影片《尋找蘇祿王》《石史詩》《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國倖存者》跨越時間空間,連接起海絲沿岸不同國家民族的故事。
《尋找蘇祿王》講述了600年前,來華覲見的菲律賓蘇祿王葬於異國他鄉,他的後代在中菲兩國落地生根,吮吸著兩國湧動的脈搏,於600年後枝葉交纏,共同尋找生命的起點。
《石史詩》則講述了一塊大理石的故事,它在中國老闆運營的希臘礦場被切割采出,經中國企業運營的雅典比雷埃夫斯港運往泉州的工廠。它被製成希臘雕塑和旅遊紀念品,經義烏商城批發給希臘商人,由舉辦希臘式婚禮的夫婦購回中國。這塊“奧德修斯”之石,順著國際貿易的產業鏈折返航行,演繹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奇特經歷。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國倖存者》的導演羅飛,在映後分享了拍攝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因為資金和技術問題沒有辦法進行墓地的DNA檢測來證明墓主人身份,5年的拍攝期間很多參與者相繼離世,證據和線索被歷史淩亂地藏匿⋯⋯羅飛動情地說道:“在這個旋生旋滅的世界,紀錄片能夠做的,就是留駐片刻的光陰,讓我們能夠看到人和人如何相連。”
3日下午,精品展映與觀眾分享了3部紀錄片,並邀請“一帶一路”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講述“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以外籍攝影師的視角講述中國故事,記錄各行各業普通人的幸福生活。《這十年·幸福中國》的導演張偉在映後交流中表示:“這十年紀錄片的題材更加豐富,從美食到人文到自然地理都有,對紀錄片愛好者來說,整個環境更好,大家無論是對選題的解題能力還是創新能力,要求會更高。”
4日則先後展映了《大歌》《孩子,你好嗎?》《尋找非洲創業英雄》等8部紀錄片,也吸引了不少觀眾前來觀看。觀眾趙蘇雯表示,這樣的展映增強了人們對“一帶一路”共同體的理解,也能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對國家的認同感。
3日上午展映的紀錄片《樓》闡述了保護並發揮文化遺產之力,不僅是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對人類家園故鄉的捍衛,引發了現場觀眾的共鳴。
紀錄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外國人的視野帶你探尋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觀眾可以在影片中看到航海歷史學家薩姆·威利斯來泉州,在古老的清淨寺見證鄭和在中國伊斯蘭教歷史上的影響。
《尋找蘇祿王》的策劃人邱嘉秋說道:“泉州自古以來就是經貿往來非常重要的港口,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這麼多往來的人留下這麼多往來的遺產,那一定會有非常多的故事,值得被挖掘,所以我相信泉州應該也是寶藏之地。”
“我拍海洋歷史比較多,最近兩部紀錄電影都是海洋歷史方面的,我知道泉州有很多海洋歷史故事,我再過來拍應該是跟海洋歷史有關係的。”羅飛表示,泉州有不少海絲故事可挖掘,是座海洋歷史紀錄片的“富礦”。
3日晚上展映的《重返刺桐城》曾在央視紀錄頻道連續3天播放,引發廣泛關注。該片總導演縱紅雨說,近4年的創作時間,攝製組遇了許許多多的“同鄉人”。這些“同鄉人”對泉州的認識、熱愛和自信影響了整個團隊,讓他們從剛接到攝製任務時的“陌生人”,也成了融入泉州的“同鄉人”,更堅定了自己的創作理念:用《重返刺桐城》搭造一座橋,一頭回望歷史,一頭眺望未來。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是一座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泉州或者是福建作為拍攝的題材,將會幫助促進中非文化的交流。”南非紀錄片導演法伊克·戴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