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厝泉州是古城,歷史文化真出名。東西塔,洛陽橋,全國排頭名。”朗朗上口的童謠,經泉州市鯉城區第五屆職工子女新春社區暑托班的孩子們齊聲唱響,顯得格外清脆。
一到暑期,不少企事業單位職工會面臨“孩子無處去、家長看護難”的問題。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泉州市有效彙聚多方力量,通過整合各級工會、第三方社工機構、志願者協會、返鄉大學生、黨員教師等資源力量,充分利用“黨建+”鄰里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共用職工之家、企業圖書館等場所,多方發力、多點開花,為職工子女提供就近的暑期托、管、教服務,讓他們度過一段豐富有益、多姿多彩的暑期生活,受到廣大職工及其子女的歡迎。據瞭解,今年暑期全市安排460多個班,為13000多名職工子女提供暑期託管服務。
開展研學活動
入夏以來,泉州各地紛紛開啟暑托班模式。7月17日上午,一年一度的勁霸公司職工子女暑托班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拉開帷幕。本次暑托班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在遊戲中培養、開發營員的興趣和愛好,共分為兩大模組進行,既有兼顧課內知識的“學習樂園”,如學業輔導、音樂賞析、電影解讀等等;還有拓展興趣愛好的“童心樂園”,如繪本律動、戶外曆奇等等,讓營員們在暑托班能夠快樂學習,通過有限的遊戲感受無限的樂趣。
暑托班開營
據介紹,勁霸公司工會依託英林鎮“黨建+”工業鄰里中心陣地優勢,整合社工、大學生、第三方機構等多方志願服務力量,進一步打通服務職工群眾的“最後一公里”,讓優質資源更加聚集、服務業態更加完善、企業職工的生產生活服務更加優質。
而在石獅服裝城共享職工之家,由泉州、石獅、靈秀三級總工會聯合主辦的“樂不思‘暑’ 不負所‘托’”暑托班也在這裏開營,來自靈秀鎮各企業及服裝城商圈的近60名職工子女正在學習國學、書法、科普、手工等公益課程及社會實踐。
許多職工紛紛表示,暑托班的安排比他們預想的要充實,並非單純的“關上門”“拿起筆”“翻開書”,而是成為開闊孩子們的眼界、培養孩子們的興趣的快樂成長平臺,而且暑托班依照職工們上下班節點安排孩子們上下學時間,真正解決了大家的後顧之憂,希望這種暑托班每年都能舉辦。
為深化構建工會服務職工體系,落實泉州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幫助職工解決子女暑期看護難問題,助力提升職工生活品質,增強職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7月10日—8月10日,泉州市總工會舉辦的職工子女暑托班開啟,共開設5個班級,人數321人,均為二年級至五年級的小學生。
據瞭解,暑托班學員在自願報名的基礎上,優先保障一線職工需求,關注困難職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進城務工人員、單親職工家庭、留守職工、環衛職工子女(環衛職工可擴大至有需求的孫輩)等亟須服務群體。
“我已經是第三年來這裡了,很喜歡,明年我還要來。”即將升入小學三年級的陳浩銘開心地說道。他介紹,爸爸媽媽忙於上班,暑托班有很多小夥伴,還有豐富的課程,午餐午休都在班上解決,感覺很不錯。同樣對暑托班好評滿滿的,還有眾多職工家長,“孩子在這裡既安全,又能學到知識,還可以交到新朋友。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可以因此安心、踏實地工作,這是幫我們家長解了一道大難題。”
據泉州市總工會權益保障部介紹,泉州市總工會職工子女公益暑托班自2019年開辦以來,已累計開設超1300個班,今年已開辦370多個班次。
值得關注的是,暑托班在破解假期學生“看護難”的問題之餘,兼顧學生的興趣開發和素質拓展,除了課業輔導,為他們提供了航天科技、朗誦、編程、心理健康、體育運動、手工製作等豐富的課程。
航天科普
“今年我和我的團隊回到泉州,來暑托班教小朋友們一些航天知識。”黃輝煌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這個暑假他帶領10名該校望遠鏡團隊的成員來到泉州,開啟為期一周的暑期實踐,為孩子們帶來豐富的航天科普知識。
據瞭解,今年暑托班有三大關注點:各級工會積極主動,職工參與度高;更多的大學生志願者踴躍參與服務;交警、消防等各部門積極聯繫參與,提供愛心服務。這些讓“暑托班不再只是單純託管,內容越來越豐富”。通過“工會+社會組織”的運行模式,精心遴選有資質、有能力、有經驗的社會組織參與,為暑托服務注入專業力量。各班以課業輔導為主,有條件的基層工會結合泉州海絲文化、世遺文化,舉辦紅色故事講堂、非遺文化體驗課堂等,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鯉城區總工會將在全區範圍內開設25個“小工仔”暑托班,並結合鯉城區特色,融入童心向黨、非遺文化、閩南文化、安全知識等特色課程,豐富暑托班課程內容。晉江市羅山街道暑托班將入學時間提早至7:00,放學時間延長至18:30,方便職工家庭;除基本看管、學業輔導,內坑鎮深圳村點暑托班還提供心理關懷、兒童發展(閩南特色手作研學等)特色服務。南安則在該市開辦150多個職工子女暑托班,並開設南音、高甲戲等非遺類,銅管樂、笛子、尤克里里等樂器類,美術、書法等藝術類,編程機器人、3D打印等科技類,籃球、排球、圍棋等球棋類,漢字、詩詞等文學素養類多種課程,將惠及5000多名職工子女。
作者 郭劍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