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專刊】世遺就在身邊 古厝飛出新聲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兩週年

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宣佈,選擇泉州作為世界遺產可持續生計活動的第五處試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夏澤翰教授表示:「這將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泉州和中國,在城市層面以文化驅動可持續發展的絕佳機會,並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泉州的平台合力,分享遺產保護的優秀實踐。」就在7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厝新聲」新試點活動正式啟動,在非遺傳承、跨文化交流、青少年遺產教育三大領域開展系列活動。
兩年前的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從二十載接力申遺,到一朝申遺成功,再到堅持世界遺產「社會共建、人民共享」,一路走來,泉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秉承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關於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實踐,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未來負責的高度責任感,以「繡花」功夫做好文化遺產固態保護、活態傳承,推動千年古城攜著厚重歷史積澱和市井煙火氣息,向世界傳播泉州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而今,在保護和活化利用中更好傳承,泉州以文化遺產為媒介,在更廣泛的時空裡發出泉州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泉州故事。

「宋元看泉州」 價值獨一無二

「宋元看泉州」是時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對泉州系列文化遺產的高度評價。世遺泉州,由22個遺產點串聯成線,講述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一段佳話。
泉州世界遺產的核心價值,在於對人類的海洋文明發展作出傑出貢獻,體現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申遺文本團隊負責人、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傅晶認為,泉州以開放的胸懷,積極融入10—14世紀世界經濟體系,接受思想文化、技術理念交流,整合各方資源,謀求飛速發展,這一發展智慧建立在平等互信、積極探索基礎上,助推泉州達到輝煌、傳承至今,這對當代與未來的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仍有重要啟示意義。
剛剛發佈的國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中,泉州有46方碑刻石刻上榜,數量佔到全國的1/36,位居全省設區市第一、全國前列。這些泉州名碑名刻中,許多出自宋元時期,不少分佈在九日山、草庵、洛陽橋等處,佐證著世遺點的重要價值。
千百年來,這些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瑰寶,吸引著眾多學者的目光。《諸蕃志》等史籍裡,泉州港被視為中國的「海上零公里處」。《島夷志略》中,上百個國家和地區同泉州有貿易往來。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盛讚「東西文化交流碰撞,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歷史巨著」。今年,北大教授榮新江專程來泉,尋找馬可·波羅的足跡、發掘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若一艘裝載胡椒的船可能運到亞歷山大港或者其他地方……就有超過一百艘來到這個刺桐港」,他引用《馬可·波羅行紀》的記載,向大家描述「東方第一大港」往日榮光。
2001年11月12日,時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省長辦公會,研究部署泉州申遺工作,泉州申報世界遺產工作正式啟動。他還在省政協委員赴泉州、漳州兩市視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調研報告上批示:「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歷史;文物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保護文物就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做好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泉州二十載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歷屆泉州市委、市政府堅決扛起歷史使命,市級職能部門、遺產地縣(市、區)齊抓共管,專業人員全覆蓋,全力做好泉州系列遺產申遺和保護管理工作;2001年起,先後啟動一系列考古發掘,以實實在在的成果支撐泉州作為宋元時期國際貿易中心的價值;成立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為全省設區市中唯一獲得國家文物局考古發掘資質的文博機構;堅持保護文化遺產為先,遺產區、緩衝區、景觀控制區嚴格管控,泉州古城被整體納入遺產緩衝區;首部地方實體法《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聚焦海絲史跡保護。

守好「根」與「魂」 迸發蓬勃生命力

千年以前,泉州以「東方第一大港」的身姿走向世界、光芒四射。千年以後,秉承「申遺是手段,保護才是目的」理念,泉州在保護傳承、守正創新中,守好城市的「根」與「魂」,文化遺產迸發蓬勃生命力。
世遺之城擁有眾多考古遺址、豐富的遺產資源。申遺成功兩年來,泉州加快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為文化遺產的考古發掘、研究闡釋、活化利用、傳承傳播提供載體,也讓遺址本體得到有效保護。德化窯、苦寨坑窯遺址獲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磁灶窯金交椅山窯址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南外宗正司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獲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
著眼於做好申遺成功「後半篇文章」,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範城市目標,統籌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從制度、法規、要素保障、能力建設等入手,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共管、社會參與」保護體系。
建立長效機制。成立世界遺產保護管理領導小組,市委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第一副組長,統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文物部門和公安、司法、紀委監察等建立常態化案情通報、案件移送機制,法院設立專項巡迴法庭,檢察院開展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公安機關開展打擊遺產犯罪;在全省率先全面實施遺產保護和安全工作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綜合評價體系,納入財政預算,納入社會綜合治理和平安單位建設,納入文明創建考評體系,納入幹部教育體系的「五納入」體系。
豐富保護屏障。頒布《「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對泉州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研究、利用及相關活動進行系統規範;制定《「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管理規劃(2021—2030)》,逐步形成「1+N」保護管理規劃體系;出台《關於加強泉州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制定常態化監測、遺產影響評估、專家咨詢制度等專項制度;編製形成2021年—2035年泉州世界文化遺產考古研究計劃,從中長期規劃入手,統籌謀劃世遺研究與保障體系;今年,市人大常委會開展《「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條例》地方立法工作,為泉州世界遺產保護提供規範、健康、可持續的制度保障。
探索保護新模式。晉江成功落地首筆世界文化遺產點保護保險,為3處世界文化遺產點提供千萬元風險保障。鯉城在全國率先成立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展館,在全省率先推行首個覆蓋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險服務試點。立足「微更新」「微改造」活態保護和綜合提升,金魚巷、中山路古城街巷保護提升項目示範全國。

泉州走向世界 世界看見泉州

去年,由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泉州市人民政府、菲華各界聯合會聯合舉辦的「根脈尋蹤 情系桑梓——中菲人文之驛·走進世遺泉州」活動,在泉州與菲律賓馬尼拉分別設立會場,探尋世遺泉州的「前世今生」,追溯菲華群體乃至菲律賓與泉州的不解之緣。
泉州走向世界,世界看見泉州。申遺成功後,7月25日成為泉州世界遺產日。每年這一天,舉辦主題活動、論壇,組織策劃系列展覽、研學活動等,在共建共享中,持續擴大「宋元中國·海絲泉州」世遺品牌影響。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以「海絲」為關鍵詞,泉州走出國門開展交流活動,引進落地重磅活動,在攜手合作、交流互鑒中成就佳話。
春節期間,與泉州同為首批「東亞文化之都」的日本橫濱,在該市的黃金町舉辦泉州世遺紀念展,講述世遺點及古城故事。在此之前,橫濱「藝術改造城市」項目展也來到泉州辦展。
5月,泉州市文化代表團在聯合國總部、紐約華美協進社、美國夢購物中心、華盛頓美國華人博物館、中國駐美大使館,舉辦「茶和天下」文化交流研討會、雅集分享會及城市文旅體驗推廣活動,南音、提線木偶、茶藝、永春香道、陶瓷等泉州非遺走出國門、展示高超技藝,「一片神奇的葉子」安溪鐵觀音、永春佛手茶文化展、「世界的泉州」城市文化遺產展等驚艷了世人,這也是泉州第一次走進聯合國總部、駐美大使館舉行專項城市文化交流推介活動。
「泉州是一座生活在文化遺產裡的城市。你只要熱愛生活,你就一定會愛上泉州。煙火氣是這座城市用得最好的香水,而文學一定是在充滿煙火氣的生活裡提煉出來的香精,熏陶著一代又一代人並且繼續下去。」年初,在第一屆中國電影編劇周和第一屆海絲泉州文學周系列活動上,著名媒體人、作家白岩松再一次推介泉州、貢獻「金句」。泉州在全國範圍內,第一次把編劇真正推上舞台,成立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個創作基地,電影和文學在這裡深度聯結。
2023海絲國際紀錄片大會期間,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國內外影視機構負責人、知名導演、專家學者齊聚泉州,探索紀錄片創新發展新路徑,發出《2023海絲國際紀錄片大會紀實影像合作共同倡議》。
以「南戲」為媒,首屆海絲泉州戲劇周——2023年全國南戲展演廣邀全國大部分南戲及古老劇種、藝術家齊聚泉州,舉辦展演和藝術沙龍,這是繼1989年南戲學術研討會後,中國最大規模的南戲展演與研討活動之一。
「更好地保護,更好地共享」逐步成為社會共識,也成為世遺泉州的一個個鮮活場景。
堅持活態化利用。位於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總展示館內,以文物展品為引導,結合多媒體數字技術,讓參觀者瞭解並思考中國海洋文明基因。「五一」期間有戲劇展演、陳列展覽社教活動,端午節有「王爺船」巡海、海上潑水、海上捉鴨、龍舟邀請賽,貫穿全年的海絲泉州古城徒步遊、南音常態化公益演出、「威遠樓之夏」戲劇節、「閩南美好生活」嘉年華等活動,讓遊世遺之城、體驗非遺文化成為泉州的「保留節目」。在正音書院、歐陽書院、小山叢竹書院等復建古書院內,打造展陳空間、啟動公益閱讀計劃、舉辦名家講座和主題文化活動,讓書院成為解讀泉州歷史、傳播泉州聲音的文化窗口。
做好服務功能提升。通過「微循環」模式,實現市民遊客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無縫接駁,主幹道有公交「小藍」,背街小巷裡有社區巴士「小白」,靈活出行可以選擇三輪車「小紅」和自行車「小黃」。在建立世界遺產點展示館基礎上,各遺產點上線5種語言版本的智慧講解系統,組建志願講解隊伍,共同講好世遺故事。
隨著「世遺」IP逐步形成,泉州成為生活化、沉浸式體驗文化旅遊的最佳目的地,上半年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3815.92萬人次,同比增長49.4%。未來,泉州將持續擦亮世遺品牌,守護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講好「宋元中國·海絲泉州」故事,留住原住民、留存煙火氣,努力打造全國最具有煙火氣的旅遊目的地和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範城市。
(記者 蔡紫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厝新聲」新試點活動啟動
聚焦三大領域 展現「泉州作為」

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厝新聲」新試點活動正式啟動。新試點項目圍繞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展開,將充分發揮泉州豐富的遺產資源和地理優勢,在非遺技藝傳承、跨文化交流、青少年遺產教育三大領域開展活動,致力於構建多方合力共贏的世界遺產地保護和管理實踐範式。
「我們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開展世界遺產可持續生計活動試點,選擇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保護管理項目,主要在於泉州世界遺產的保護傳承與該技藝關聯性大,具有廣泛性、代表性,需要倡導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和匠人精神,該技藝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雙世遺疊加效應。」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據瞭解,新試點項目將在2023年—2024年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事處共同開展非遺技藝傳承、跨文化交流、青少年遺產教育三大類6個子項目,這6個子項目具體包括: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基礎調查,主要包括但不限於代表建築、代表工藝、傳承人、工匠等相關的摸底調查,形成較為完善的代表建築和工藝數據以及傳承體系,最後形成數據庫,以更好地保護、傳承。
舉辦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承人、老工匠營造技藝比賽,選擇燕尾脊砌築技藝、磚雕、大木作斗栱、剪粘(堆剪)四種工種,通過現場實操的比賽方式,發掘優秀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讓古建築老藝人和新匠人各展風采,通過「傳幫帶」挖掘優秀工匠,培育、留住年輕的能工巧匠,讓古建築技藝代代相傳。
編製閩南傳統民居營造和修繕指南手冊,用於指導泉州傳統風貌建築的保護利用與修繕。
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事處、故宮博物院、中國紫禁城學會共同主辦建築遺產保護培訓班及建築遺產保護國際論壇。同時,將作為UNESCO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和管理項目四期「保護地球」成果之一。
編撰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系列讀物,通過互動在線學習的方式,以泉州遺產價值為核心內容,為9—16歲的青少年普及泉州世界遺產的價值。
開展遺產教育校內試點工作,以2024年第二季度中德文化交流為契機,分別在泉州和德國各選擇一所學校進行試點,組織兩所試點學校進行交流活動。
「開展合作探索,將泉州在世界遺產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一些經驗和成果,通過世界遺產大會邊會等在國際上進行交流,展示泉州作為、泉州貢獻,推進世界遺產保護傳承、守正創新。」泉州市文旅局介紹。(記者殷斯麒)

世遺之城跨國聯動 講述航海商貿歷史
「福船的故事:從泉州駛向馬六甲」展覽在馬來西亞開展

7月25日,作為「泉州世界遺產日」系列活動之一,「福船的故事:從泉州駛向馬六甲」展覽在馬來西亞馬六甲鄭和文化館完成布展,並開幕。
兩年前,「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泉州與馬來西亞馬六甲同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雙城聯動辦展,為本次展覽增添看點。
展覽以中國古代遠洋木帆船的優秀代表——福船為線索,串聯起泉州與馬六甲兩座城市的航海商貿歷史,講述福船的動人故事。展覽融入「世界的泉州」文化遺產展示內容,通過千年古港、千年古城和千年傳承三個方面,展現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歷史風貌,也向世界展示泉州古城的濃厚韻味。設計思路以國畫山水畫為背景,從中國傳統美學的角度,展示世遺城市泉州的風景,同時也展現泉州這座城市的開放與包容,乘風破浪、不畏艱險的勇氣與膽識。
此前,「福船的故事:從泉州駛向馬六甲」展覽已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開展,引發強烈反響。此次雙城展覽中,位於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伊斯蘭文化陳列館三樓的展覽將持續至8月18日,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鄭和文化館的展覽將持續至8月25日。
(記者蔡紫旻 通訊員陳穎艷)

400多架無人機躍上高空,變幻出富含泉州元素的圖案。

非遺傳四海 福船啟新航
紀念鄭和下西洋618週年、泉州市申遺成功兩週年暨「福船故里·海絲揚帆」福船文化節盛大舉行

24日晚,泉州市泉港區錦繡廣場華燈璀璨,人頭攢動,許多市民全家出動,共同參加泉港區「福船故里·海絲揚帆」福船文化節啟動儀式。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18週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兩週年,泉州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文旅局、泉港區委、泉港區人民政府、泉州晚報社聯合在福船故里泉港區舉辦福船文化節,開展一系列活動弘揚福船文化。
作為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主力船舶,曾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繁盛作出突出貢獻的福船,正以一種全新姿態重回世人視野,面向世界傳遞勇毅和進取精神,歌頌和平和友誼。

現場:情景歌舞、煙花秀、無人機秀精彩綻放

「轟」一聲,隨著絢麗煙花從舞台後方衝上夜空,錦繡廣場上的人們異口同聲歡呼起來。當晚,在泉港區錦繡湖畔,一場盛大的璀璨煙花秀揭開了紀念鄭和下西洋618週年、泉州市申遺成功兩週年暨「福船故里·海絲揚帆」福船文化節啟動儀式的序幕。
緊接著,「紀念鄭和下西洋618週年」字樣在舞台右側亮起,大型無人機群表演再次吸引了群眾的目光。400多架無人機在空中組成了「福船故里 海絲揚帆」「福船文化節」「山海泉港 常來長壽」「中國長壽之鄉泉港」「筆架山」「玉笏朝天」「山腰鹽場」「黃素石樓」等泉港城市名片和特色景點的字樣或圖案,讓在場觀眾嘖嘖稱讚。「你知道鄭和是誰嗎?」「他是中國古代的一位航海家。」「你看,他旁邊的船是我們泉港造的福船。」一位老爺爺邊欣賞無人機群表演,邊向自己的孫子介紹泉港的福船文化。
約9分鐘的煙花秀、3分多鐘的無人機表演吸引觀眾紛紛拿起手機錄像、發朋友圈分享,一時間廣場上成為「福船文化節」傳播集中地。
作為文化節的重磅節目,《船承千年》大型情景歌舞表演開始了!舞台上「呵——嗨力來呀——荷啊!」響亮的號子聲響起,10餘名演員裝扮的「拔手」手握麻繩,共同發力,將一艘泉港「福船」慢慢「拔」向舞台中央。演員們用精湛的表演,復刻古老的福船「拔落令」下水儀式,令人彷彿時空穿越。
緊接著上演的情景歌舞《造船歌》,再現古老的船塢,由LED動畫復刻福船造船過程,將舞台打造成一個恢弘壯麗的「船工廠」。演員們用舞蹈謳歌泉港蓬勃發展的造船技藝以及工匠精神。節目中,泉港圭峰造船習俗中的「安龍骨」(樹令)、「安龍目」、「釘頭根」、「拔落令」(船下水)這四道最受漁航船民重視的俗成工序通過藝術化的演繹一一展現,無不讓人沉浸在千年「福船」傳統技藝的魅力中。
在一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情景表演《福傳千年》《造船歌》《遠洋傳福》《盼歸》《過番渡洋》《守望》《在路上》《我們擁有未來》輪番上演,層層推進。通過舞蹈、朗誦、音樂等,演員們演繹出福船助力打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商貿通道、無數華僑乘坐著一艘艘「福船」踏上了渡洋旅程的追夢之志、家鄉親人深情守望和等待以及新時代下泉港各行各業青年自覺擔當,在不同領域開拓創新,助力福船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芒等情景,讓觀眾更加身臨其境感受到歷史的情感和故事的張力。
觀眾莊先生和家人一起看得津津有味:「這場沉浸式演出結合話劇、音樂劇、舞劇,用創新形式講述了泉港福船歷史和現在,讓我們進一步瞭解了福船文化,增強了對家鄉的文化自豪。」
泉港區「福船故里·海絲揚帆」福船文化節持續一周,接下來還將在泉港區錦繡廣場舉辦「曲韻泉港」戲曲展演、「舞動全城」舞蹈展演、「聲動泉港」演唱會等一系列活動。

福船文化節現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溯源:船「承」近千年 「福」文化綿長

福船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流載體。其中,以「水密隔艙」製造技藝及泉港圭峰黃氏造船世家獨具匠心的「十二生肖」人性化構件所造出的「黑坡五槍堰」船型在古代航海史上最為耀眼。
長期研究圭峰文化的劉宗訓老師在一份調研報告中,詳細介紹了福船故里源遠流長的造船史。據泉港峰尾鎮《黃氏族譜》記載,明代峰尾黃姓全族習造船工藝者甚眾,執斧者有99人之多。洪武年間,黃氏入閩並在今泉港區峰尾鎮繁衍生息,一同帶來了福船獨特先進的製造工藝。
明代(公元1405年),聞名中外的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航海活動所用的六十二條大船,由福州長樂塘嶼人黃參任船隊「忠武尉」,他力薦黃氏造船世家參加大規模的造船工程,統管船藝設計、工程規劃、材料統籌、監匠訓導,福建成為重要補給站。順治十三年,「黃都公」為首的黃氏造船工匠又為鄭成功東征台灣、施琅將軍收復台灣建造戰船,功勞顯著,船藝載譽班門,馳名海內外。隨後,黃氏後裔黃興金更是在浙江溫州等地開辦「順興」船業,馳名閩浙。
福船能在宋元時期成為航海的主力船舶,很大一部分原因出自它的水密隔艙結構。 據悉,早在唐朝天寶年間就有關於水密隔艙的記載。根據出土的宋代貨船與文獻,證明了最遲於宋代,泉州造船的水密隔艙技術已經極為完善並被普遍採用。13世紀末,水密隔艙經由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之手在西方露面,此技術在1795年被英國海軍所使用。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術對世界航海史的重大貢獻可見一斑。現今,這項技術仍是船隻設計中重要的結構形式。
泉州市、泉港區政府重視保護與傳承水密隔艙技藝,充分調動民間資源與文化的力量,發展古船模專業製作產業,打造「福船」文化品牌,以進一步開展文化保護工作。2008年,水密隔艙技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情景歌舞表演《盼歸》

傳承:持續挖掘弘揚 開啟以文興城探索

海洋潮正勁,福船啟新航。為進一步弘揚福船文化,使泉港人民勇往直前、追求美好的精神在新時代裡創造新的價值,以舉辦本次「福船故里·海絲揚帆」福船文化節為契機,泉港區開啟了以文興旅、以文興城的探索。
首發個性化郵票,方寸之間展現「福」文化。《福傳泉港》個性化郵票以古代泉港海圖作為底圖,描繪泉港悠久的歷史畫卷,設計師楊志英以雕刻版手繪形式繪製泉港福船揚帆出海的畫面,《壽鄉福地》個性化郵票將泉港各具特色的山水風光、人文特色徐徐呈現,共同組成「福」字,闡述了泉港「綠水青山、長壽之鄉」的風土人情和重親孝悌的歷史傳承。

泉港當地的藥鹽雕與市民見面

編撰啟動兩本書籍,集中展現「長壽之鄉」風土人情。《福建鄉土》泉港專刊書籍、《福壽泉港——人文歷史厚重的海港新城》書籍編撰工作啟動。《福建鄉土》——泉港專刊,將通過跨部門合作,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示泉港歷史沿革、非遺項目、名勝古跡、歷史人物、民俗風情、傳統曲藝、歷史人文、華僑商幫的前世今生。《福壽泉港——人文歷史厚重的海港新城》一書,將組織《湖南文學》《大眾日報》《羊城晚報》《福建文學》《台港文學選刊》等省內外名家共同編撰,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示泉港歷史沿革、非遺項目、傳統曲藝、歷史人文、海港雄風的前世今生。
開通「泉港—湄洲島」海上旅遊客運航線,發展泉港區全域旅遊,持續擦亮福船文化。為呼應「水上看泉州」「海上看福建」,發展海洋經濟,「福往福來」海上旅遊項目(泉港—湄洲島客運航線)將開通。依托航線,該區還將北上鏈接平潭島航線,南下崇武古城,並加強與周邊地區客源地市場的鏈接,持續開展文化、旅遊、市場等領域合作,打造閩南地區前往湄洲島媽祖朝拜水上運輸集中出發地和遊玩地,並以發展泉港全域旅遊為目標,著力補齊「食、宿、行、遊、娛、購」旅遊全產業鏈,持續擦亮福船文化。

 

「走進泉州看宋元中國」文旅攝影大展開幕
世遺好風光,古城聚賓朋。7月24日,「走進泉州看宋元中國」文旅攝影大展在泉州府文廟拉開序幕。展覽將持續至8月25日結束。
此次活動由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福建省攝影家協會、中國攝影報社、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泉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泉州文化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泉州市攝影家協會承辦,是泉州在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後首個以攝影為主要形式的全國性文藝創作徵稿活動,共展出100件獲獎作品,其中攝影作品90件、視頻作品10件,通過圖片和視頻精彩呈現了泉州作為世遺之城、奮鬥之城、國潮之城、煙火之城的多彩魅力。
此次攝影大展自2021年12月啟動徵稿至今,讓一大批攝影人、媒體人深入泉州、聚焦泉州,用心感受和體驗世遺之城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用「慧眼」捕捉和分享泉州的自然和人文魅力,用優秀影像作品助力泉州創建世界遺產典範城市,讓全國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瞭解泉州、愛上泉州,形成良好的氛圍。(記者陳智勇)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