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正於廈門舉行的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海峽兩岸文博會」)上,一款手錶吸引了不少兩岸文創業者和觀眾駐足。拿起放大鏡細看,這款木質錶盤上是畫家常玉的畫作圖案,兩匹馬清晰可辨。
「要把一幅畫呈現在小小的錶盤上很難,我們花了半年時間完成,與博物館、工藝師一起合作,找最適合的木頭、皮革去搭配,線條、色彩都經過仔細考量。」台灣青年設計師莊雅婷說。
莊雅婷和先生創立的「indodan」手錶品牌中文名稱是「1多點」,用客家話說是「問候您,現在幾點鐘」的意思,以木頭、竹子為主要原材料,希望帶給消費者有溫度和設計感的手錶。
本屆海峽兩岸文博會持續打造台灣生活展區,彙集台灣縣市館、法藍瓷展區、台灣大師工藝館、台灣青年新銳設計展等多個主題,台灣茶、漆藝、少數民族工藝、設計IP、文旅消費品等內容琳琅滿目。「登陸」的台灣青年文創設計師們,通過展覽展示、交流、洽談,尋求與大陸業者的共鳴,也尋找傳統文化與新潮時尚的共鳴。
來自台灣漆藝協會的年輕漆藝家鍾尚達首次參加海峽兩岸文博會,直言「激動得前一晚幾乎沒睡」,看到福建的漆藝家的精美漆藝作品,覺得十分驚艷。
鍾尚達擅長運用變塗髹飾技法,將漆與稻米、榖物、種子等結合,創造山川水流,寄託五榖豐登的願景,也用貝殼呈現鄉間星空、螢蟲。他展示的杯子、茶則、托盤等漆藝作品,在光線映照下流光溢彩。
「想來看看不同的作品,也展示、推廣自己,希望打開在大陸的市場。」鍾尚達說,漆藝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台灣漆藝與福建淵源深厚,且又受到日本漆藝影響,閩台漆藝在各自發展中形成各具人文特色的表現形式。而相同的是,創作漆藝需要匠人精神,不斷沉下心來。
本屆海峽兩岸文博會展總展覽面積10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屆,台灣地區報名參展展位883個。台灣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等17個台灣文創協會組團參展,其中台灣漆藝協會是首次參展。
台灣漆藝協會理事長梁晊瑋告訴中新社記者,他帶了多名會員和他們創作的作品來推廣台灣漆藝。「也讓他們在廈門學習不同的漆藝技法,有新的觀感。」他說,未來希望能邀請大陸漆藝人去台灣交流。
台北市工業設計發展協會理事長李聖恩帶了8個台灣青年設計師創業品牌赴文博會交流,涵蓋時尚產業、生活居家等不同類型,不少文創產品是與傳統工藝師合作完成的。
李聖恩認為,文化創意的基底應該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因而,很多青年設計師和傳統工藝師進行合作,將傳統文化、老物件活化成年輕人可以使用的商品。「讓傳統技法重新在市場上、生活中出現,這是文化創意很重要的責任。」
台灣青年設計師姜文中就把雞毛撣子設計成一系列裝飾品。「在閩南話裡,它的諧音是『起家』,過去新基落成、喬遷親友會送雞毛撣子。我們把它變成毛茸茸的鳳梨造型,代表興旺、生意興隆,可以贈送給親朋好友。」他說,文博會期間有很多和大陸設計師交流的機會,希望打開更多合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