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這裡的一切都像台灣家裡的感覺。」在福建省漳州市結束26天的實習生活後,來自澎湖的台灣學生陳怡蓁,12日前往北京,準備開啟在清華大學的博士四年級學習。
返京前,她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很不捨得走,漳州的生活方式,讓我產生一種情感歸屬。」在陳怡蓁看來,漳州和台灣一海之隔,同講閩南話,文化、飲食、習俗相同,實習期間所見所感所聞,讓她切身感受閩台兩地同根同源。
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台灣文化重要發祥地和台商投資密集區。台灣現有2300萬人口中,祖籍在漳州的約佔40%,兩地淵源深厚。
在台灣讀本科期間,陳怡蓁曾赴浙江大學交流學習2個月。在選擇研究生學校時,被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錄取,後又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攻讀博士,研究方向是她喜歡的文化與傳播。今年,她在大陸求學、生活即將邁入第八年。
因渴望深度瞭解閩台人文歷史淵源,陳怡蓁報名參加漳州團市委舉辦的大學生實習「揚帆計劃」,7月17日至8月11日期間,在漳州市文旅局宣傳交流科實習,協助開展閩南文化傳播。
「我接觸了很多漳州非遺,比如布袋木偶戲、薌劇、漳繡、白鶴拳等漳州傳統文化,還和同事在具有千年歷史的漳州古城逛吃、打卡,體會民眾的快樂生活,沉浸式感受漳州,感覺這裡是就業、創業、居住的好地方。」陳怡蓁說。
她看到漳州的薌劇後,立馬聯想到小時候在台灣看過的歌仔戲;看到漳州布袋木偶戲,則聯想到了台灣的霹靂布袋戲。「台灣文化和閩南文化有諸多相似,感覺很親切。」陳怡蓁介紹,眾多閩南先人遷居台灣,攜帶的文化及信仰在台灣傳承傳播,落地生根。
此次實習成果,陳怡蓁第一時間在微信等社交平台分享,她製作了《你知道漳州非遺有多美嗎?》《舌尖上的漳州》《一出薌劇的誕生》《布袋木偶戲》等短視頻,還出鏡錄製《台灣人在漳州》,向民眾推薦漳州各種好吃好玩的,其視頻配樂活潑,卡點明快,受到網友關注。
「你知道嗎?其實漳州四果湯對應台灣刨冰、米篩目對應米苔目,還有漳州蚵仔煎、麻糍、菜頭粿等台灣也都有。」在品嚐漳州傳統小吃時,陳怡蓁立刻想到對應的台灣美食,「因為味道和做法高度相似,甚至一碗簡簡單單的拌麵、清湯,我都吃出台灣味。」她說。
她還參加了漳州市大學生實習「揚帆計劃」成長營活動,和來自兩岸高校的70位大學生通過遊學、研學等方式,參觀漳州市城市展示館、「漳州110」事跡展覽館、片仔黃博物館,感受漳州發展。陳怡蓁作為台灣學生代表發言,介紹漳州見聞,並鼓勵同學們分享感受,共同成長。
「相比於其他初次見面的兩岸營員,我算是一個『老人』,已沒有太多拘謹和陌生。」在陳怡蓁看來,兩岸青年線下交流並增進瞭解意義重大,有助開闊視野,收穫知識,她期盼未來兩岸文化、學術交流多起來,造福兩岸同胞。
實習之餘,陳怡蓁還喜歡到漳州各地走訪,感受當地風土人情、名勝古跡、城市規劃等。即將離開之際,她稱深感漳州景物和民生之美未看夠。
總結漳州實習之旅,她稱「在『學中做,做中學」,收穫豐碩,感受到閩南人給予的溫暖和歡樂,這份感動她將傳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