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55,286 媽祖,本名林默(亦稱林默娘),原是宋代一位傳奇女性,後來成為歷代海員、船工、沿海乃至沿江民眾共同信奉的神祇,並被尊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歷史上向來有媽祖救助海難而亡一說。泉州泉港鳳南村自古盛傳村民曾于海邊打撈起媽祖遺體,並將其作為守護神,奉祀于西吳宮內。 01 遺體順潮水漂至西吳村港口 西吳宮,原名嶴頭宮,位於泉州泉港區前黃鎮鳳南村西吳自然村,始建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年),迄今已有約900年歷史。清乾隆丙辰年(1736年),居於該地的吳氏族群在重修嶴頭宮後,才將其更名為西吳宮。宮內主奉天上聖母林默娘(即媽祖),配祀司馬聖王。西吳宮原位于海港邊一處小島嶼,島上的小形似蟾蜍,宮廟外有一塊“嶴頭石”(海礁)。古時這裡天天潮水澎湃,但神奇的是海水只能淹至這塊“嶴頭石”,便再也無法漫入宮廟。據悉,現今的前黃鎮鎮區在古時也大部分是海,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在鳳南村的大岸尾挖掘到一艘完整的木船。滄海化桑田,數百年過去了,如今的西吳宮附近已是廠房和居民樓,曾經的港口早已消逝不見。但西吳宮卻一直流傳著諸多與媽祖相關的傳說。 西吳宮內供奉媽祖像 媽祖,本名林默,湄洲嶼林氏女,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其誕生後直至彌月不聞啼聲,因而取名“默”。她生前醫術高超,據說還有預知禍福之能,“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由於預測吉凶相當靈驗,被稱為“通賢神女”。相傳,媽祖富有愛心,樂於助人,為百姓做了許多善事,聲名傳於鄉野,去世後即被當地人奉為神靈,並建廟祭拜。媽祖是怎樣去世的?據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林國平介紹,有兩種說法最具影響力:一是“飛升說”,相傳媽祖28歲那年盛裝辭別家人,登上湄峰後,如履平地,眨眼間升入雲端;二是“救助海難而亡說”,相傳媽祖熟習水性,每遇海難發生時,媽祖總是奮不顧身前去救助,28歲那年,在一次救助海難中(有說法稱是海上救父),不幸溺水而逝。 “媽祖遺體漂流說”,正是基於媽祖救助海難時遇難而來的一種說法。西吳宮自古流傳稱,宋雍熙四年(987年),媽祖遺體順湄洲灣潮水漂至當地港口,並有“靈蛇相護”,不讓蟲畜靠近。此處遂為媽祖遺體寢息地,凡經過或要進入港口的船隻,都要停靠祭拜。周邊村落的富紳為祈求地方平安,便於宋宣和年間建宮奉祀媽祖,此即嶴頭宮(後為西吳宮)。西吳宮在村人的生產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這裡的村人討海均信仰媽祖,每年開漁儀式就是在西吳宮舉行的。如遇天災人禍,村民也在西吳宮舉辦送災祛禍的儀式。 02 村中歷代有打撈海難遺骸習俗 泉州文史專家陳鵬鵬(右)、林少川正在研究西吳宮外的“嶴頭石” 近日,泉州文史專家林少川、陳鵬鵬、李玉昆等數次前往泉港前黃鎮鳳南村西吳自然村的西吳宮,在對當地“媽祖遺體漂流說”進行實地踏勘考察期間,有意外的重要發現。據村民介紹,古時由於這裡附近海域風大浪急,常有海難發生,一些海難遺骸會順著洋流飄到港口附近停留,當地百姓就會按照習俗,自發打撈屍體進行掩埋。在西吳宮宮畔,有一座萬善爺宮,就是祭奠海難亡魂的地方。 今西吳宮為單門單進建築 位於鳳南村的西吳宮,在20世紀80年代重修過。宮門為圍牆式,宮前有埕較為開闊。“嶴頭石”仍在宮的左側,是由三塊不大的海礁石組成。現宮為單門單進建築,鏡面牆下作白石裙堵上有一對六角形綠釉竹節透窗,白釉貼花瓷磚上畫松鶴意即“延年益壽”,一旁留有1981年重建落款。據陳鵬鵬介紹,此宮為燕尾翹脊坡屋頂,外牆貼清水式瓷條磚。後牆體花崗岩石條尚附著牡蠣殼,說明這裡海水漲潮尚可浸及牆裙。步入宮內,發現佛龕內左供奉鳳冠霞帔、呈端坐狀的媽祖像,右側供奉司馬聖王境主公。龕門兩側對聯為:“聖德英靈歷朝加封千古譽,母儀顯赫今昔頻傳萬世尊。”宮內柱聯為:“上敬天恩增福壽,下答神明保平安。霞府聖宴香滿堂,大人靈應恩澤長。”宮的右側為簡樸的粉牆坡瓦屋,內有一傳說中的神井。據說西吳宮平日裡不輕易開門,頗有幾分神秘色彩。 萬善公、萬善媽像的背後即為清代墓碑 出宮埕繞至右側,即見萬善爺宮。此宮由簡易石條搭蓋,與一清代古墓砌連為一體。宮龕內供奉萬善公、萬善媽像,其後即為清代墓碑。碑砌于宮的後牆體中。牆外為風字形龜殼墓。林少川指出,此宮極似沿海一帶漁民收殮海中打撈上來的人骨或動物屍骨的“萬陰宮”。而這又與村中打撈海難遺骸的習俗相呼應。西吳自然村村民們表示,他們從父輩人口中聽聞媽祖的遺體古時就是從這裡打撈上岸,此地埋藏著媽祖遺體。村民也世代信奉媽祖、守護媽祖遺體。 萬善爺宮由石條搭蓋 李玉昆表示,福建是媽祖信仰的發源地,媽祖文化的相容性反映在神祇的社會功能上,媽祖如今已成為多功能神祇,她既是航海保護神,也是地方守護神。海峽兩岸人民血肉相連,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相同,台灣媽祖信仰也十分普遍,據夏敏教授《閩台民間文學》一書介紹:台灣2300萬人中有1600萬以上的民眾是媽祖信仰者。媽祖信仰是海峽兩岸人民聯繫的重要紐帶。 03 台灣同胞前往西吳宮尋根謁祖 除了西吳宮漂流說外,媽祖遺體漂流還有另外兩種說法。據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范正義教授介紹,1706年的《大日本國鎮西薩摩州娘媽山碑記並銘》記載媽祖救父後,因未能救兄而葬身于海,屍體漂至日本薩摩野間嶽,“皮膚麗如桃花,身體軟如活人。觀者如堵,遠近大驚之,知其非凡人也。舉而以禮葬焉⋯⋯”馬祖島也有類似的傳說,稱媽祖投海救父,屍身漂浮至馬港澳口,當地居民感其孝行便厚葬於該地,並建廟奉祀。 台灣同胞至西吳宮尋根謁祖 (少川 供圖) 西吳宮說、薩摩野間岳說、馬祖島說,三種漂流說,究竟哪種說法的可能性更大?范正義表示必須根據地理環境、海流方向等證據來加以研判。當前,已為學界所普遍接受的說法是,媽祖去世(升仙)于宋雍熙四年(987年)農曆九月初九,此時已是入冬時節。地理科學研究認為,臺灣海峽夏季的海流方向是由西南流向東北,冬季的海流方向則是由東北流向西南。無論是薩摩野間岳,還是馬祖島,都在湄洲島的東北方向。此時海流已開始由東北流向西南,如果媽祖是在救助海難中犧牲,其遺體絕對不可能逆海流北上,漂至馬祖島或薩摩野間嶽那麼遠的地方。泉港西吳宮位於湄洲島的西面,惠安鬥尾港與湄洲島共扼湄洲灣口,從灣口朝向和海流方向來看,媽祖遇難後遺體隨海流漂向西吳村的可能性非常大。再者,西吳宮邊上的萬善爺宮,為當地村民收集“海上人客公”(海上罹難者遺體)的墓地與廟宇。這更證明媽祖遺體漂流至此並被打撈上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廈門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陳支平表示,發端于福建的媽祖文化已成為具備世界影響力的文化符號,隨著時代不斷演進,媽祖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軌跡有著驚人的一致性,不僅成為中國海洋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各個地域之間文化融合、族群互信的重要因素。林少川表示,西吳宮媽祖傳說具有歷史與文化價值,應加強文物保護,珍惜文化遺產,講好獨具特色的媽祖故事。 宮後牆體花崗岩石條尚附著些許牡蠣殼 據悉,媽祖林默娘是林氏開閩始祖林䘵的第22世孫。今年5月,台灣林氏宗親總會永久名譽理事長林森,曾率世界林氏宗親總會、台灣林氏宗親總會的百余位台灣林氏同胞至泉港區前黃鎮西吳宮尋根謁祖。林森表示,林默娘是他們的祖先,並被尊稱“祖姑”。台灣林氏宗親非常重視西吳宮的“媽祖遺體漂流說”,祈願長寢于西吳宮的媽祖遺體能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希望能重修西吳宮,令其恢復古之輝煌。同時他也表示,希望兩岸媽祖文化信眾和林氏後裔,抓住時代機遇,強化兩岸一家親的關係,將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世代傳承下去。 作者 吳拏雲 文/圖(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