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形糖畫
糖畫即“以糖作畫”,以麥芽為主原料熬製成漿,以勺為筆,在石板上澆鑄成各式形狀而得名。糖畫看似簡單,但是操作起來並非易事,必須經過不斷學習不斷操作,技藝才會熟練、精湛。而對於糖畫手藝人來說,要創作出好看的糖畫,最難掌握的就是“糖性”,這就需要把握糖的比例、鍋的火候、抖勺的力度。做糖畫的時候,一般是沒有底稿的,需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極其考驗製作者的功力。
“手被燙到是家常便飯,所以我們自製了這種燙傷水,隨時塗。孩子圍過來的時候,邊創作還要邊提醒孩子們不要太靠近糖鍋,怕他們被燙到。”陳學珍表示,堅守這門技藝並非易事。
用糖畫打卡金魚巷
出生於糖畫世家的陳學珍,從小就耳濡目染接觸糖畫,對糖畫有濃厚的興趣,自小跟隨爺爺、父親出攤畫糖畫,經常在學校、地產、車行、商場、社區等地及各個研學活動中展示。“以前大多是輾轉各個景區擺攤,時間地點都不固定。”陳學珍笑著說,他現在也是“持證上崗”的正規軍了。
陳學珍口中的“持證上崗”,開啟了泉州以街頭文化點亮古城的新嘗試。“民間藝人之前流動經營、不穩定,如今成為推廣古城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泉州市鯉城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鯉城區在福建省率先出臺了《鯉城區街頭藝人演出管理辦法》,吸引廣大民間藝人走上街頭參與城市文化建設。
後來,陳子昂到京城長安遊學求官,因初到京師人地兩生,只做了一個小吏。閒暇無事時,便用從家鄉帶去的黃糖如法炮製,以度閒暇。陳子昂的“作品”深受宮中小主和皇上喜愛。皇上還用“糖餅(兒)”兩字來命名。
陳子昂解衣歸里後,為了紀念皇上的恩遇,同時也因閒居無聊,便收了幾個徒弟傳授此技。這些徒弟又傳徒弟,並將它傳向四方。有的乾脆以此為業,走村串鄉做起糖餅兒生意,代代相傳。這一技藝因此得以流傳下來。
在傳承糖畫藝術的過程中,陳學珍結合自身特點,不斷進行創新實踐,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糖畫,使這一民間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陳學珍的糖畫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他能夠抓住事物的精髓,用簡潔的線條和圖案表現出豐富的內涵。這使得他的糖畫作品既保留了傳統糖畫的韻味,又具有現代審美意識。
陳學珍在糖畫製作過程中,善於運用不同的糖色調配出豐富的色彩,使作品具有更強的視覺衝擊力。他巧妙地運用色彩的變化,增強了糖畫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他還掌握了澆注、描繪、雕刻等多種技藝,使他的糖畫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創作的糖畫作品線條流暢,圖案精美,給人以美的享受。
陳學珍在糖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的糖畫作品既展現了傳統糖畫的魅力,又具有現代審美價值,推動了糖畫藝術的發展。
形式上,陳學珍在糖畫製作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他將糖畫從傳統的平面藝術拓展到立體藝術,創作出多種形式的糖畫作品,如立體糖畫、旋轉糖畫等,豐富了糖畫藝術的表現手法。
材料上,陳學珍在糖畫製作過程中,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使糖畫作品具有更豐富的質感和視覺效果。他運用巧克力、蜂蜜等食材進行創作,使糖畫作品呈現出更加豐富的色彩和口感。
糖畫既有傳統韻味又有現代生活氣息
題材上,陳學珍在糖畫創作中,不僅傳承了傳統的題材,還將現代元素融入其中,使糖畫作品更具時代感。他創作的糖畫作品既有傳統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也有現代的生活場景和卡通形象。
陳學珍的糖畫創作具有即時性。一般來說,一個作品一分鐘內就基本可以完成,當下有什麼想法立馬可以做成。由於陳學珍的糖畫作品與城市和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市民便以一種街頭快閃的方式把作品定格下來,再通過手機等媒介傳播出去,這是傳統糖畫的一個突破口,也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口味,是一種新風尚。而泉州古城“修舊如舊”的改造提升,使古城各個文化地標成為人們領略城市文化魅力的一扇窗。這可以讓人們在遊玩泉州古城的同時,還能結合非遺元素,探尋歷史文化印記,起到更好的宣傳和傳播效果。
陳學珍表示:“在琳琅滿目的玩具、食品面前,傳統糖畫對於小朋友的吸引力也許有限。但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不應被忽略,它是一種文化,是一種藝術,我一直在努力用各種新方式來表達糖畫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