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位於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三省區交界的鎮賚縣,正在大量出產嫩江大閘蟹,並快速銷往全國各地讓消費者嚐鮮。過去制約當地鄉村發展的鹽鹼地因此重獲新生。
中秋國慶「雙節」長假,螃蟹消費進入旺季。「蟹老闆」葛俊每天接聽一兩百個談螃蟹生意的電話,他不時從兜裡掏出緩解嗓子痛的含片含上一粒。
「今年,鎮賚螃蟹養殖水面從去年的15萬畝擴大到30萬畝,保守估計,今年全縣能產600萬斤螃蟹,但是這些螃蟹根本不夠賣。」葛俊說。
鎮賚縣處在被稱為「世界黃金緯度」的北緯45度,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適宜,日照充沛,氣候冷涼。在這樣的氣候環境,動植物都生長極佳。
葛俊介紹,螃蟹在高溫環境中食慾降低會影響生長,但鎮賚縣夏季溫度適宜,螃蟹胃口一直很好,生長週期反而比南方更長,而且在弱鹼水環境裡長大,肉質還有點甘甜。
過去,鎮賚縣所在的白城市因荒漠化、鹽鹼化嚴重,被稱作「八百里瀚海」,惡劣的自然條件不僅限制了當地經濟發展,更讓這裡成為中國東北的一片生態脆弱區。
十年前,吉林省啟動了一項超級工程——河湖連通,利用七年時間,將洪水、過境水引入區域內的湖泡、濕地,形成河湖互濟的大水網,這才有了今日「螃蟹橫行」的壯觀場面。
葛俊不僅是鎮賚縣螃蟹養殖帶頭人,還是中國科學院松嫩平原西部鹽鹼濕地生態研究站蘇打鹽鹼水型蟹種培育、成蟹大水面養殖、鹽鹼生境稻蟹共作等關鍵技術的承接者。
鎮賚縣是吉林省水田種植面積第一大縣,記者連續多日走訪瞭解到,不少水田都養起了螃蟹。走在田埂上,一隻隻紐扣大小的螃蟹聽到腳步聲迅速躲進稻田深處。再過幾天,這些蟹苗將由葛俊收購,並於明年春季投入大水面養殖。
中國科學院松嫩平原西部鹽鹼濕地生態研究站站長文波龍介紹,經過這些年的不斷試驗探索,目前,這些技術已經取得成功,可以為蘇打鹽鹼地區河蟹養殖鏈延長、產業競爭力提昇和綜合效益增加提供有力支撐。
鎮賚縣副縣長孫宏宇表示,該縣將水稻與水產有機結合,推動小螃蟹變成大產業,2022年,全縣螃蟹產業產值已突破3億元(人民幣,下同)。未來,該縣將持續推進河蟹養殖新技術,努力打造吉林水產新樣板、中國北蟹新標桿。
連日來,鎮賚縣的吉黑蒙水產品交易市場車水馬龍,來自中國各地的螃蟹經銷商匯聚於此,將三地螃蟹源源不斷地運往南方市場。經銷商馮傑告訴記者,該交易市場不僅解決了養殖戶賣蟹難題,還提高了價格透明度和交易效率。
鎮賚縣蟹農王凱養殖面積約有1200畝。年養殖純收入從兩年前的80萬元增長到今年的100萬元。王凱說,如果沒有全縣螃蟹養殖的規模效應,他也不可能成功。
如今,「蟹老闆」葛俊2018年制定的「三步走」計劃基本實現: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賺。今年,他還擔任了吉林省河蟹協會會長。「我把人生最後一站、最後一件事都放在了這裡。」葛俊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