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國際非遺節 文化交流互鑒點亮非遺魅力

中國、塞爾維亞、波蘭、日本,幾個國家被金銀器工藝「連接」起來。無論是中國麗江的銀胎琺琅,日本的銀擺件,還是塞爾維亞和波蘭的銀飾品,其製造技術、器物形制、紋樣風格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體現著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共融。
這是正在成都舉行的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簡稱成都國際非遺節)上的展示之一。本屆成都國際非遺節為多元文化搭建起交流互鑒的舞台,從波蘭的手繪彩蛋和剪紙,到阿富汗的羊毛地毯,再到印度的手工鞋,每件作品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基因和手藝人的精湛技藝。現場不僅有法國、波蘭、義大利、塞爾維亞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手工藝術品參展,還有多名藝術家的活態展示。
對塞爾維亞手工藝人戈爾曼而言,向中國民眾展示其金銀作品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情,「此次中國之行,我希望比較兩國在金銀細工工藝的異同。這幾天我們已經和成都當地的藝術家進行了深入交流。結合中國的風格和技術後,我們可以重新設計產品風格,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經驗交流和合作的機會。」戈爾曼接受採訪時稱。
在展覽現場,中法傳統手工藝合作項目《新山海經》呈現了多件跨越國界的非遺創新品,包括法國刺繡、吹制玻璃,中國銀花絲、剪紙等17件作品。該項目發起人、法國設計師艾瑞克說,這些作品先由成都本地非遺傳承人製作出半成品,後由法國手工匠人進行完善,每件作品都融合了法中藝人的工藝精髓。

10月12日,第八屆成都國際非遺節開幕。圖為波蘭彩蛋雕刻大師格拉日娜·費拉創作的大熊貓主題彩蛋。(中新社)

韓國藝術家韓善旭的展台擺放著形制各異的陶瓷器具。除了常見的碗和杯子,他還燒製了一些外形酷似山峰的擺件,每個擺件上點綴著一枚金色圓圈,像佛陀背後的光圈,又像掛在天空的一輪明月。他將其命名為「參禪」和「絕景」,「韓國制瓷史很長,歷史上深受中國瓷器文化影響。」韓善旭說,儘管兩國瓷器藝術有些許區別,但其中蘊含的精神或情感是相通的,「比如西方人看到『參禪』和『絕景』,可能不會理解,但東方人就能夠共情。」
參加此次成都國際非遺節,是波蘭彩蛋雕刻大師格拉日娜·費拉首次來華展出。在她的刻刀下,一枚枚鴕鳥蛋、鵝蛋甚至雞蛋變成了刻有精細花紋的藝術品。格拉日娜·費拉說,當得知成都是大熊貓的故鄉後,她在啟程前專門雕刻了3只正面帶有大熊貓圖案的彩蛋,供中國觀眾拍照打卡,「這次活動讓兩個地理距離十分遙遠的國家進行了自由的文化交流和便利的手工商品貿易,這是無與倫比的。」
一些中外藝術家開始合作探索傳統非遺的現代藝術路徑,韓國國際文化交流振興院特派員韓畯旭和中國纖維藝術家刁娟共同打造的蜀繡展覽《赤色晚秋》就是代表之一。該展覽用蜀繡呈現朱竹,在展陳方式上則把蜀繡從二維世界「解放」,以立體形式呈現於觀眾眼前。觀眾走進展廳,彷彿進入一片竹林,鳥鳴、竹影以及刺繡的紋理交映成趣。刁娟表示,「中國人把竹子比作君子,但外國觀眾很難理解這個概念,所以這個展覽重點突出了竹子的藝術形象,展示了藝術家內心的想法與感受。」(中新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