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叔涓廣西採訪】走進舊州街,在街上就有許多家在做繡球,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這樣把青春歲月繡入繡球中。
近日,「2023年兩岸媒體壯美廣西行」採訪團走進舊州街,體驗繡球製作技藝,感受廣西悠久的繡球文化。
其中,有一位年過八旬的繡娘坐在凳子上,毫無老態,還神情奕奕的正一針一線縫製手中的繡球,就是舊州街上有「中華巧女」之稱,靖西壯族繡球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肖琴。
這位80歲的製作繡球的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黃肖琴,她從6歲開始學製作繡球,1995年參加大陸全國婦女手工藝比賽,被全國婦聯授予「中華巧女」稱號。
今年78歲的黃肖琴老人,是舊州古鎮的繡球能手,是靖西繡球的代言人,也是當地一張行走的活名片。據悉,她從16歲就開始製作繡球了,在那個年代會縫製繡球的人並不多,憑著對繡球的喜愛,在農忙之餘就跟著長輩偷師學藝,而當時學習的初衷是被精美的繡球深深吸引。
黃肖琴表示,繡球的製作是一門極其繁瑣且耗時、效率低的手工技術,先後有漿布、裁剪、繪圖、刺繡、縫合成球瓣、填充、拼縫7道工序。在以前的生活條件很艱苦,做繡球也僅僅是為了能賣個好價錢補貼家用,白天務農,晚上回來才有時間趕製繡球。那時候用電條件也不好,很多個夜晚都是點著煤油燈縫製,效率跟不上,長年累月下來,眼睛也不好使了。
70多年的製作繡球經歷,讓黃肖琴不但掌握了嫺熟的平繡繡球製作技術,更精於堆繡繡球製作。晚年的黃肖琴非常注重繡球的製作傳承,通過面對面、一針一線手把手傳授製作工藝,培養出一批批繡球徒弟,讓繡球製作在當地得到發揚傳承。
現在很多外來遊客為了目睹「中華巧女」製作繡球慕名來到舊州,黃肖琴老人和她的繡球技藝儼然成了靖西舊州的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