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三台縣專刊】「麥冬之鄉」四川綿陽三台縣 物阜民豐 發展潛力大

【記者蔡叔涓、陳子發報導】四川綿陽市鄰近有個頗具歷史文化底蘊的大縣───三台縣,這裡是大家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作詞者,也是詩人的鄧禹平之故鄉。現在搭上大陸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個距離「綿陽半小時、成都一小時、重慶兩小時」的縣城未來發展潛力被看好。

三台縣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偏西北部,綿陽市東南部,東與綿陽市鹽亭縣交界,北與綿陽市涪城區相連,縣裡有漢、回、藏、羌等多民族居住,在西漢高祖六年置縣。
這是一座有著2200餘年悠悠歷史的縣城,盛唐時期曾一度與成都齊名,為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是蜀中的交通樞紐和繁華之都,素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譽。

三台縣近年大陸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三台縣春秋戰國時為蜀國酋長郪王國轄地,屬川中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在西元前201年的西漢,最早名稱叫郪縣,隸屬廣漢郡,縣治所在地在今之郪江鎮。在隋朝時以梓潼水命名為梓州,治城為今潼川鎮;北宋時升梓州為潼川府,清朝時置三台縣,因城西三台山得名,沿用至今。在對日抗戰期間,東北大學遷至三台,使三台成為川北最具文化影響力的城市。

三台縣南寺埧工業園區。

三台縣的三台杜甫草堂,是繼成都杜甫草堂之後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在這裏,這位詩聖杜甫前後共生活了一年零八個月,留下了近150首詩作,其中包括被後世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三台縣是綿陽的農業大縣。

三台因為區域位置而在古時候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稱,古蜀地東西兩川陸路通衢和南北水路航道都交匯於三台,一直是川中交通樞紐。涪江水道為川西出川黃金水道,涪江碼頭雖說已然無存,但從杜甫詩中描述的「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可以想像當年繁華的情景。

三台縣現代化的鄉村建設,

三台在古梓州時有興盛的水路通道,陸路上也是「小川北道」的重要支點,是從成都到西充、閬中的必經之地。現在,三台把握區位優勢,加快構建成為成渝地區次級交通樞紐地位,全力推進交通建設,綿西高速、成德南高速西平互通建成通車,縣內高速四通八達,居綿陽市第一,全面融入「綿陽半小時、成都一小時、重慶兩小時」經濟圈。

綿陽三台縣是古梓州,歷史文化底蘊深。

在發展上,三台縣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在發展縣域經濟過程中,立足綿陽構建「一核兩翼、三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確立「產業立縣、工業強縣」發展思路,通過優化特色產業結構,增加產品附加值。
當地人員介紹,十年來三台縣的主導產業量質齊升,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增速連續穩居綿陽市前列。尤其是三台縣縣「麥冬—生豬」現代農業產業園,目之所及,是一幅幅「產聚園中、村建產中、人居畫中」的鄉村繁榮美景。

綿陽三台縣農業發展興盛。

三台縣是綿陽重要的綠色農業縣,也是大陸的「麥冬之鄉」、「米棗之鄉」。近十年來,三台縣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壯大,連續兩年糧食總產四川全省第三、生豬出欄全省第一,連續五年油料總產全省第一、第一產業增加值位居綿陽市第一,麥冬種養迴圈、生豬種業園區納入大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