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泉州就是想體驗『簪花圍』。」走進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的蟳埔村,從泰國來的張愛玲頭戴「簪花圍」,背靠「蚵殼厝」,面對鏡頭擺出各種姿勢。「拍給我的泰國朋友們看,他們肯定也會想來玩的。」
從2023年初當紅明星趙麗穎以一組頭戴「簪花圍」的照片引爆網絡、帶火蟳埔女文化開始,「簪花圍」持續「出圈」,蟳埔這個閩南千年小漁村也迅速躥紅,吸引許多人前來打卡。
時下,「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網絡主題活動正走進蟳埔村,探尋蟳埔女文化的傳統與時尚。走在街巷中,如張愛玲一般從各地趕來的年輕人,裝扮著與蟳埔女一樣的服飾,頭戴「簪花圍」,形成一道移動的「花海」風景線。
蟳埔是以捕撈業和灘涂養殖為主的沿海漁村,蟳埔女是蟳埔村漁女的稱呼,是福建三大漁女之一。有別於湄洲女的「帆船頭、大海裳,紅黑褲子寄平安」和惠安女的「黃斗笠、花頭巾、露臍襖、肥腳褲」,蟳埔女則是「民主頭、封建肚,海上花園頭上插」。
蟳埔女的頭髮在腦後梳成圓髻,髻中橫穿一支「骨髻」,插上幾朵五顏六色的鮮花,圓髻的最外圍是漂亮的「簪花圍」,很多簪花圍是用應季的小朵鮮花紮成整齊的花環,有紅、黃、白、紫等顏色。「頭戴簪花圍、身披大裾衫、下著寬腳褲、耳戴丁香墜」,就是蟳埔女服飾的典型特徵。
蟳埔女至今仍保留著頭戴「簪花圍」的習俗,「蟳埔女習俗」也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村中蟳埔女告訴中新社記者,穿「大裾衫」,出海時不易被漁網纏住;下穿黑色寬腳褲,適合勞動;頭飾比衣著更具特色,色彩絢麗美觀,展現了她們對生活的熱愛。
「再苦再累,祗要頭上有花,日子就不會太苦。」一年過去了,蟳埔女文化推廣者黃麗泳為了讓更多人瞭解蟳埔女文化,說服原本牴觸鏡頭的奶奶阿姨們做模特,用村裡的舊物件搭建民俗展示區,推介這項文化。
黃麗泳還走進學校開設蟳埔女研學課程,跟隨文旅部門到各地參加推介會、文博會等活動,甚至把蟳埔女文化帶上國際時裝周的舞台。
蟳埔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莊群說,坐落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港北岸的蟳埔村,曾是無數遠洋商船的出發地,至今有著近千年曆史,正是閩越文化遺存及唐宋以來海洋商貿發展帶來的多元文化交融,因而保留了獨特的漁女原生態習俗。
「簪花圍」熱潮,也讓蟳埔村民千年來的謀生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如今,越來越多村民從漁場轉戰商場,從售賣魚貨轉入民俗、文創、餐飲等領域,成為新「討海人」。村中,蟳埔女服飾店、民俗體驗館、傳習所、研學社、小吃店等招牌隨處可見,「簪花圍」體驗館還開到了周邊城市和網絡平台,拉動一波波線下體驗潮。
在黃麗泳看來,蟳埔女頭上的「簪花圍」,是蟳埔漁家人的情感和記憶,也見證了一代代「海的女兒」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
今年春節元宵期間,海絲蟳埔文化節又將登場,佈設花燈展、藝術裝置,舉辦特色主題遊園會,展示蟳埔女特色民俗。千年小漁村裡,傳統與時尚、歷史和現實融匯交織,讓遠近而來的遊人感受著「海風千萬里,不如花開四季簪」的美好。(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