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一名河南人戀上泉州古城:從“街友”到“街頭藝術家”

從河南來泉州七年的閆秀軍身體殘缺,沒有做過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事,但這個渺小平凡的小人物,卻不甘命運的苦楚,用力生活,通過自己的打拼,實現從“街友”到“街頭藝術家”的轉變。
三根手指:

一場變故帶來傷痛

在熙熙攘攘的泉州市區東街,時常有人駐足在騎樓下的攤子前,欣賞閆秀軍用鋁絲編織的小擺件,不時有人拿起來細細把看。五顏六色的鋁絲,編出了孔雀、金龍、招財樹等。
每天早上10點左右,閆秀軍會騎著一輛特製的、能用單腳踩動的人力三輪車,來到東街出攤。他坐在一張矮凳上,身前架起一張折疊桌,放上編織好的成品擺件,然後從圍繞在身邊的箱子裡翻出綠色的鋁絲,將鋁絲一圈一圈地繞在鋁尺上,再把繞好的鋁絲線圈一截一截剪下來,用只有三根手指的左手抓著,右手用尖嘴鉗把一截截線圈塑成松針的模樣,最後綁在迎客松盆栽上,做這樣一盆約30釐米高、30釐米寬的迎客松,要花掉閆秀軍一天半的時間。“現在很熟練了,以前製作,鋁線會紮到手。”
閆秀軍用鋁絲編織小擺件
閆秀軍今年53歲,老家在河南。他曾當過兵,退伍後回到家鄉開大貨車送貨,但一場車禍讓他失去了左腿和左手的兩根手指。後來也因此離了婚。對於過往的這些傷痕,閆秀軍淡淡地說,不願意過多提及。
不過,20多年前的這場意外並沒有打倒他,他開過餐廳、擺過地攤、做過小生意。8年前,朋友介紹他到一家工藝品加工廠製作金屬編織。“在廠裡做的都是實用物品,小到筆筒、果籃,大到搖籃、搖椅,都有。”閆秀軍說,從工廠出來後,他開始嘗試著結合之前的手藝和自學,製作工藝擺件。
七年在泉:

曾露宿街頭半年

今年是閆秀軍來泉州的第7個年頭了。為了給孩子湊齊上大學的錢,他把老家房子抵押,自己外出務工。剛來泉州時,因為手上沒有多少錢,他只能買來材料做金屬編織,一邊做一邊擺攤賣,到了深夜當起流浪人員,找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露宿。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快半年,他才在同年的冬天攢夠錢租了一間小屋子。
“泉州人很友善,街道社區工作人員、救助站、社工、員警,給了我很大幫助⋯⋯”閆秀軍說,2023年8月,超強颱風“杜蘇芮”登陸前,他向街道求助,工作人員幫助他聯繫了救助站。在救助站住了三四天,颱風過後,閆秀軍又牽回三輪車繼續出攤了。
一個工藝品三四十元(人民幣,下同),利潤微薄,有市民和遊客會多付點錢,這讓閆秀軍倍感溫暖。從之前一二十元都沒有賣出一件小產品,到如今,閆秀軍的工藝品,一天少則賣出幾十元,多則一兩百元,最好的時候,一天曾賣出過1000餘元。
除了擺攤,閆秀軍也通過微信賣手工藝品,“客人可以看我發在朋友圈的照片選,也可以定制。”曾經有一位客人向他定制了一件長達50釐米的大孔雀擺件,這個擺件閆秀軍趕工,做了幾天幾夜。
一個願望:

攢錢回老家開店

生活逐漸好起來後,閆秀軍也開始幫助當初露宿街頭時認識的“街友”。在節假日生意好忙不過來的時候,他會拿上一些鋁絲和工具,請“街友”幫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簡單的纏線圈,然後付給他們相應的報酬。“能幫一點是一點。”閆秀軍說,流浪乞討的原因不外乎一時失志、身體殘疾等,但凡有辦法,沒有人願意以馬路為家。

雖然認識的“街友”中,有很多都是因為殘疾靠流浪乞討為生,但閆秀軍選擇靠自己的手藝生活,他覺得不靠自己勞動得來的錢,花得不安心。“多攢點錢,手頭寬裕一些,打算回河南老家開一間小店,一邊編東西一邊看店。”閆秀軍說,“我是真的想老家。”

而今,孩子已經大學畢業工作了,閆秀軍每月也能存下一筆錢——他離自己的願望越來越近了。

作者  廖培煌 文/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