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農曆正月十三,仙遊縣榜頭鎮舉行主題為「龍吟千燈耀 仙作傳九州」板凳龍圈燈鬧元宵活動。當晚,2000多名居民扛起板凳燈,組成祈福游燈隊伍,開展繞境巡遊,總長度近6公里,如長龍蜿蜒起伏,蔚為壯觀。
當晚8時,在龍頭燈的引領下,祈福游燈隊伍從中國古典工藝博覽城出發,沿著紫檀街、龍騰路、清源路等「仙作」產業集聚區開展巡遊。記者現場看到,每一條板凳龍燈上都寫著各自姓氏,代表著一戶家庭。每條燈橋長約3米,裝4盞花燈。由青壯年男子手執肩扛,依次排好。游燈隊伍巡遊泉山社區全境。
「盤龍」是整場游燈的高潮。人們歡聚博覽城,在陣陣吶喊聲中,隊伍以龍頭為圓心,龍身龍尾緊隨,順時針繞行,一圈復一圈,形成旋圓,蜿蜒游動。上百把燈橋團成了大燈圈。
泉山社區居民劉偉澤扛著「龍頭」走在隊伍前方,年輕力壯的他告訴記者,作為扛「龍頭」的一員,他感到非常驕傲。「要完成圈燈是很困難的,需要所有參與人員共同配合,也寓意著大家風雨同舟、團結一致,這樣才能把這一圈盤好。」
泉山社區居民中,有「劉」「林」「黃」「甘」「吳」「楊」「陳」等姓氏。在游燈中,按姓氏接成不同的「長龍」,每條長龍都要進行「團燈」,象徵鄰里和睦、團結友愛。同時,用燈橋圈起來的「愛心」,既表達了對家庭、父母、鄰里的愛,也是對故土的愛。
當晚的活動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前來參加。記者見到一群年逾6旬的攝影團隊,他們來自上海,特地包車前來參加。他們從網絡上看到莆田元宵活動宣傳,組織30名愛好攝影的老年人來到莆田,其中最大年齡80歲。團隊成員、69歲的攝影愛好者張衛芳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一次來到莆田,看到這麼長的一條條「巨龍」感到非常震撼。她說,我們是龍的傳人,板凳龍圈燈可以吸引每家每戶共同參與,也是人民團結的象徵,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明年我還會過來瞭解更多莆田傳統元宵活動。」臨近結束時,張衛芳高興地說。
據瞭解,榜頭鎮板凳龍圈燈鬧元宵習俗源於明代抗倭。當時,面對倭患,村民為了保衛家園,在板凳上裝上多盞花燈結隊而游,燈連接越多,意味著人丁越興旺,以聲勢浩大嚇退倭寇,隨後逐漸演變成榜頭元宵特有習俗。現場還舉行舞龍舞獅、莆仙贊句等傳統民俗文化表演,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仙作」工藝。(記者 陳沛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