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專刊】千年女神 巡安布福

媽祖巡安,繞境布福,媽祖故鄉古老的元宵民俗,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重要組成部分——

千年女神,媽祖巡安,元宵盛會,祈平安福。作為「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莆田媽祖元宵別具一格,萬眾矚目。


媽祖文化發源地湄洲島,沿襲媽祖元宵古老習俗。島民「請」出媽祖,巡遊全境,祈望合境平安,這項元宵民俗承繼歷代官民對媽祖祭祀、媽祖出遊的相關儀禮,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千年。
湄洲島元宵最早的是農曆初八北埭文興宮,最晚的是宮下村上興宮,農曆正月十九結束。島上14座宮廟,只有上林宮和上英宮能到祖廟請來媽祖金身,參與元宵巡安活動。


「巡安路上,盛大的踩街隊伍簇擁媽祖,走過家家戶戶,寓意送福到家。」莆田民俗專家林洪國介紹,沿途掛門彩、設香案、擺供品、燒火堆、燃禮花。人們向媽祖「掛脰」,祈求平安。
繞境巡安布福過程,展示媽祖駐蹕、孩童擺棕轎、信眾游燈、送媽上宮等民俗,「媽祖保佑」祝福聲聲,深度展現媽祖信俗文化。被美國記者評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的台灣大甲媽祖繞境活動,其雛形便是媽祖故里媽祖金身繞境巡安布福活動,反映兩岸同文同種、同風同俗。


《明史·禮志》對元宵佳節祭祀媽祖習俗有詳細記載。林洪國說,從正月初八始至正月底,莆田市內各座媽祖宮廟都有慶賞元宵活動。獻給媽祖的祭禮有「水族朝聖」和「百花陳列」等,有的用水產品製作,分盤陳列,有的用麵粉巧制,堪稱一絕。


紅衣、紅燈、紅燭,莆田元宵分外紅火,也分外長久。每年正月二十九,媽祖「尾暝燈」為元宵佳節劃上圓滿句號。這一夜,清風嶺的燭山最寧靜,東岩山的燭山最成趣,文峰宮的燭山燭船最別緻。
莆田元宵,「文峰宮起,文峰宮止」。文峰宮媽祖元宵「尾暝燈」聞名遐邇。這項民俗中,媽祖信俗、媽祖供品、元宵燭山、媽祖三獻禮、媽祖誦經、大五福、媽祖籤詩、媽祖醮儀等8個項目分別列入省、市級非遺。


每年農曆廿九夜裡,莆仙戲《大五福》粉墨登場,奏響文峰宮媽祖元宵「尾暝燈」祈福序曲。林洪國說,「大五福」即福、祿、壽、財、禧,是吉慶祥瑞的象徵,寄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宮門左右的燭架上,數百道燭光搖曳,造型獨特的「燭船」通體璀璨,人們點燃紅燭,祈求紅紅火火,平平安安。據文獻記載,當夜祈福求平安的蠟燭不能全點完,剩下2寸許時就要吹滅。到農曆二月初一,各家各戶再請回他們的「燭腳」,帶回家繼續點燃,稱為「請火母」,寓意把所有喜氣、好運帶到新一年。
「紅燭疊山耀眼明,龍燈化盡兆太平。」這一夜的紅燭是千年媽祖信仰不滅的璀璨星光,也是莆田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點點星火。(記者 黃凌燕)

枫亭麟山宫皂隶舞(湄洲日报 蔡昊)

楓亭鎮麟山宮 古樸神秘「皂隸舞」

2月17日,農曆正月初八,仙遊縣楓亭鎮麟山宮舉行元宵巡遊活動,富有特色的非遺「皂隸舞」亮相。
當天14時30分許,楓亭鎮麟山宮廣場人山人海,軍鼓隊、八仙戲隊、馬隊、十音八樂隊等民俗表演輪番上演。之後,非遺民俗「皂隸舞」熱鬧上演,贏得觀眾陣陣喝彩。


記者在現場看到,8名表演者頂插五色紙絲花,頭戴各式猙獰獠牙面具,有紅、藍、青、黑等顏色。他們手執竹杖,身著黑衣紅褲,腰繫紅布條,腿扎綁帶,足蹬草鞋,氣勢威猛。表演者伴隨樂鼓聲,時而面對面,時而背靠背,有「盤腿跳」「左右跳」「左右望」「左右擺」等,包括進退、轉擺、踢跳、拍望等基本動作,含有較濃的莆仙百家戲表演意味,節奏幹練、動作粗獷、氛圍神秘,整場表演時長約15分鐘。


「『皂隸舞』由西漢時期的『儺舞』演變而來,屬於我國古代驅邪除妖的民間舞蹈。麟山宮『皂隸舞』至今有180多年歷史,經過代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和完善,形成一套完整和獨特的舞蹈表演形式,於2009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麟山宮皂隸舞傳習所所長陳遵華告訴記者,每年春節元宵期間,當地38個自然村都要例行出遊、游燈,參加者數千人,活動持續3天,出遊路程50多公里,以祈求新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出遊隊伍中,最為出彩的當數「皂隸舞」。
當天,精彩的民俗文化和非遺演繹,吸引全國各地的遊客紛紛前往觀看「打卡」。
「第一次現場觀看『皂隸舞』,太震撼了!朋友看完視頻直呼明年要來莆田鬧元宵。」來自遼寧瀋陽的周炎坤與家人自駕來莆過春節、鬧元宵。她說,莆田元宵既熱鬧又有特色,她特意帶兒子一起來感受,同時她還通過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宣傳莆田特色元宵。
「這個舞蹈很有特色。」來自上海的視頻博主李莉說,她之前長期居住在國外,通過自媒體短視頻向海外觀眾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她正月初六就到莆田,準備將莆田的特色元宵活動全程記錄下來,展示給海內外觀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