蠔殼厝變身古榕礁龍 環保藝術傳承

在福建泉州的古城街巷裡閑逛,總有不期而遇的驚喜。走進泉州西街菜市場,抬眼望去,便能見到一株老榕上盤踞著一條由海蠣殼和紅磚瓦構成的「紅羽礁龍」。
「在我看來,它就該是這樣,從萬物中來,到萬物裡去。」「紅羽礁龍」藝術裝置創作者寶小格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紅羽礁龍」與市井交融共生,在人們不經意地一抬眼間,帶給他們美的享受。
「85後」的寶小格是一名環保裝置藝術創作者,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曾在上海、杭州從事商業設計、藝術創作十餘年。2022年回到家鄉泉州後,她創立「變廢廠」工作室創作「自己真正想要的作品」。
2022年底,寶小格用240盞廢舊泉州花燈及廢棄漁網、廢舊器配件等打造了藝術裝置「大尾燈龍」。這條龍以燈為形,漁網覆尾,龍口銜珠,在2023年春節期間吸引大量遊客打卡拍照。
作為寶小格第一件以龍為型的作品,「大尾燈龍」從泉州出發,「遊」至四川雪山腳下的松潘古鎮,去過北京中華世紀壇,今年春節前夕又盤桓在福州煙台山俯瞰全城。
「『大尾燈龍』是魚化龍,像科考中舉的文官;而『紅羽礁龍』是蛇化龍,像久經沙場的武將。」寶小格對兩條龍都寄託了美好的寓意,「大尾燈龍」意在奮發進取、魚躍龍門,「紅羽礁龍」則是希望和閩南紅磚厝與「蠔殼厝」一樣守護人們安居樂業。
在寶小格眼中,將泉州傳統文化、海洋文化融入作品中,是一種傳承和使命。從「大尾燈龍」的花燈、漁網,到「紅羽礁龍」的海蠣殼、紅磚瓦,都是能讓閩南人心領神會的物件,由它們組成的藝術裝置往往能帶給更多人驚喜。
「紅羽礁龍」的創作歷時20餘天。龍角和龍眼由大量海星、貝殼,結合齒輪、光盤、電纜線軸等廢棄材料組裝而成;龍的鬚髮和羽鰭源於閩南官式紅磚厝的廢磚廢瓦;構成龍身的海蠣殼和紅磚瓦是閩南民居中最尋常的建築材料,由寶小格從菜市場和老舊古厝廢墟裡收集拾回。她遵循閩南沿海村落「蠔殼厝」的築牆傳統,將海蠣殼逐一打孔、捆綁、串聯,一片片織成龍鱗。
「蠔殼厝」(又稱「蚵殼厝」),用蚵殼建造(閩南語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是閩南泉州地區一種傳統特色建築。寶小格說,這一建築記載著泉州的輝煌歷史和「海上絲綢之路」燦爛文化。
創作「紅羽礁龍」時,尖銳的海蠣殼常把寶小格劃得滿手是傷,她每天開工前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用膠布把雙手的傷口包裹好。朋友們調侃她是在用血汗澆築作品。
榕樹的根須有龍爪之形,寶小格並沒有急著讓「紅羽礁龍」長出爪子。「蛟化龍需要千萬年的蛻變,我的『紅羽礁龍』也在成長,未來我會讓它長出五爪,成為一條真正的龍。」
不祗是《大尾燈龍》《紅羽礁龍》,還有《再生樹》(第19屆杭州亞運會環保裝置)、《船不垃圾》(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收藏)、《阿海的女人》……一件件作品,在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碰撞中表達和呈現了寶小格秉持的「廢物利用、環保再生」創作理念,而家鄉泉州的閩南文化、海洋文化構成了她的創作語言。
「我的創作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現在我越來越有信心把環保裝置藝術繼續做下去,通過『變廢』的手法、藝術的創作,傳播環保理念,也讓更多人看到泉州傳統文化、海洋文化的美。」寶小格說。(中新社)

1月31日,寶小格在福建泉州西街的古榕上創作「紅羽礁龍」。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