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鳳翔泥塑的卡通形象隨「hello」「歡迎」等中英文字樣跳躍在聊天頁面,陝西省寶雞市鳳翔區城關鎮六營村書記廖衛軍向中新社記者介紹:「這些表情包都是我們自己設計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看見泥塑、瞭解鳳翔。」
鳳翔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與鳳翔泥塑形制相似的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經民間藝人的反覆探索和創新,鳳翔泥塑已成為融周秦文化、漢唐文化等諸多文化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形態。2006年,鳳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記者走進六營村內一處泥塑工坊看到,制模、翻坯、合坯、粉洗……在數名匠人的嫻熟操作下,泥塑作品初具雛形,隨後經過勾線、彩繪,泥塑作品更顯鮮活、精緻。隨著匠人的筆鋒靈活遊走,泥塑紋飾既勾勒出先秦的神秘和古樸,也描繪出漢唐的圓滑與強悍。
「與中國其他地區的泥塑特點不同,鳳翔泥塑色彩鮮艷、紋飾誇張,極具秦人的性格特點。每個泥塑身上的紋飾、圖騰都蘊藏著歷史餘韻,訴說著先人故事。」鳳翔泥塑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胡新明與泥塑「相伴」四十餘年,早在19歲時就攜泥塑作品出境展演,已去過四十多個國家。家鄉文化在海外的熱度令他印象深刻,也使他對鳳翔泥塑的未來充滿信心。
因傳統的鳳翔泥塑有著易碎、生產工藝落後、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等問題,這個「生長」於泥土的手藝幾乎一度「枯萎」。廖衛軍回憶,他初到六營村工作時,全村僅剩三戶人家製作鳳翔泥塑。但如今,全村有268戶人家從事泥塑產業。「其中村民年收入最少有十八萬元(人民幣,下同),最多可達六百萬元。」
記者瞭解到,從難以量產到打造出年產值4200萬元的「中國泥塑第一村」,從村民的「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六營村的泥塑產業早已今非昔比。
為提高鳳翔泥塑的銷路,胡新明從研製出「摔不爛」的泥塑材質起,製作標準化泥模具、設計包裝、推出創意泥塑造型……如今,除了十二生蕭形象的經典泥塑創作,餐具、書包甚至時裝上也可以看到鳳翔泥塑的元素。「要想讓非遺文化走得更遠,就要讓它回歸生活,更要適應現代的審美需求。」胡新明說。
2016年,六營村聚力打造六營民俗村,目前已相繼建成中國泥塑文化園、非遺研學基地等地。「我們充分利用非遺泥塑文化,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發展文旅業,在發展鄉村旅遊的同時,也帶動更多村民從中受益。」廖衛軍介紹,2023年,六營村接待遊客15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3000萬元。
「我們還在新開放的中國泥塑體驗園內使用了新技術。當園內安裝的特殊設備感應到遊客時,就會自動播放泥塑文化介紹,方便遊客更好地瞭解鳳翔泥塑。」廖衛軍介紹,截至2023年底,該體驗園開園半年內已接待海內外研學團隊1.2萬人次。
據瞭解,下一步,六營村將繼續壯大鳳翔泥塑生產、銷售等產業規模。目前,六營村正規劃建設鳳翔小吃體驗街、非遺文化民宿等項目,「我們不僅要引客來,還要讓他們留下來。」廖衛軍笑道。
「傳承非遺就是要講好故事、做好手藝。如今,我們更希望這些來自中國的故事走向世界的每個角落。」在胡新明眼中,這抔泥土讓人們感知歷史,也讀到未來。(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