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文脈·最閩南 | 讓泉州閩南語鄉音不改、傳承不息

“春光明媚是實好天時,桃紅柳綠茵草如絲。”傳承千年,傾聽南音雅樂的前世今生。近日,泉州“泉腔鯉音”閩南語公益自學平臺推出“非遺南音”專題欄目,該欄目由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選取了20篇南音基礎經典曲目,並組織專業的優秀南音演唱演奏者進行《泉州南音基礎教程》樂曲配套音視頻製作。
對此,鯉城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泉州南音進校園傳承至今30多年,受過南音薰陶的中小學生超過20萬人,但此前只有紙質教材,沒有規範的音視頻示範演唱演奏教材,加上南音師資力量短缺,學生直觀感受與瞭解正統的南音演唱、演奏的機會不易,現在通過‘泉腔鯉音’閩南語公益自學平臺的‘非遺南音’欄目,對於南音進校園和學生自主式、規範化學習南音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泉腔鯉音”平臺上線揭牌儀式
據瞭解,“泉腔鯉音”閩南語公益自學平臺是由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指導,中共鯉城區委宣傳部、鯉城區社科聯主辦,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泉州師院)提供專業學術支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化閩南語公益自學平臺,旨在為學校師生、居民群眾、海內外僑胞和泉籍異地商會子女等提供一個專業、權威、便捷的閩南語學習渠道,使之能夠隨時隨地感受閩南文化精髓魅力,並幫助其學習乃至自主學習閩南語鄉音。

“泉腔鯉音”平臺封面圖
多功能一體化
聚焦方言保護與傳承
多維保障,恢復方言使用生態。“泉腔鯉音”平臺線上依託微信小程序,分設多元課程、互動體驗、語音詞典等三大模塊,集“情感、德育、傳承、展示、共用”等五大功能性於一體。
紙短情長,抒懷暢意傳鄉思。“信”閩南語中念作“批”。“僑批”,又稱作“番批”,是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淺姊:自握別以來,轉瞬已逾數載,時深思念,遙想阿姊身體定然康健……”一封封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飽含著僑胞對故鄉和親人的深深眷戀。平臺小程式開闢“僑批鄉音”欄目,精選部分正能量僑批,邀請專家獻聲讀批,用親切的鄉音,熟悉的僑批,喚醒鄉愁記憶,拉近海外華僑、僑胞的情感距離。
鄉音俗諺,凝聚德義揚家風。“後生伓打拼,食老無名聲。”“站是東西塔,躺是洛陽橋。”閩南俗語、閩南童謠等閩南文化蘊含深厚的優秀價值觀,在幼兒園、小學的德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至今,鯉城區各校共向平臺報送了400餘首閩南童謠、閩南俗語、泉州講古等音視頻作品,主要圍繞家風家教、與人為善、勉勵勸學等德育內容拍攝錄製,平臺通過精心篩選、好中選優,取其中100餘首作品作為樣本,為各校德育實踐提供借鑒。

僑批(來源:泉州市檔案館)
字源探究,賡續文脈溯古韻。閩南方言存在著大量的文白異讀的現象,因此很多本土的閩南人會說卻不會寫,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有人用普通話諧音字來記錄閩南話或教人學閩南話。如:“甲婚野狼婚桃麥卵練”“皇帝駕崩(吃飯)”等(類似於注土音學英語)。面對社會面閩南語本字混亂的現象,平臺策劃“泉腔本字”欄目,組織文史、閩南語專家開展本字考證,依據文獻資料,逐步梳理出較為準確的閩南語本字。以“烤地瓜”為例,閩南語說“炰番薯”,炰在古代漢語中與‘炮’相通,即把帶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燒烤,《說文解字》中就有描述到“炮(炰)毛炙肉也。”如何讓學習閩南語的人不僅會講還要會寫,這便是“泉腔鯉音”平臺建設“泉腔本字”欄目的意義所在。
聲色並茂,鄉土鄉音憶鄉愁。二月二龍抬頭“理髮”、清明時節吃“潤餅菜”“清明粿”、端午節“扒龍舟”……平臺還拍攝錄製《鄉土·鄉音·鄉愁——世遺泉州的口述歷史》搶救性系列短視頻,在鄉土用鄉音記錄鄉愁。以時間為軸,梳理世遺古城歷史文化脈絡,專訪閩南文化的親歷者或傳承者,用閩南鄉音講述泉州故事,數位化記錄泉州寶貴的歷史文化。視頻目前已發佈17期,在“鯉城微事”視頻號收穫點贊、轉發十多萬次,並在學習強國福建平臺全系列報導。

“世遺泉州的口述歷史”短視頻
資源共享,階梯課程學鄉音。“泉腔鯉音”平臺為閩南語公益自學平臺,所有平臺內容免費向公眾開放,以供群眾尤其是小孩子自主學習閩南語提供便利。平臺根據內容難易程度將各版塊劃分成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難度梯度,有效提升用戶學習效果。
齊協力搭矩陣
推動方言推廣與傳播
“眾人同心,烏塗變金。”這句閩南俗語最能表達平臺的建設關鍵在於多個部門聯動發力。平臺成立至今做出的成果離不開上級部門的幫助、指導以及區直部門、學校、社區的大力支持。
自上而下重視文化根基
努力地傳承弘揚閩南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所有泉州人的集體共識。“喚醒鄉音記憶。深挖兩岸閩南語根源,以共同鄉音為切入點,建設‘泉腔鯉音’閩南語自學平臺……”2024年2月,在福建省宣傳部長會議上,泉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林霜向全省介紹了“泉腔鯉音”平臺;“2022年第一批市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活著的古城’閩南方言搶救性保護傳承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鯉金閩南語活化傳承交流會”“贛州市社科聯來鯉調研‘泉腔鯉音’平臺”等,從資金、建設、宣傳等一個個搭建的重要環節,上級領導、部門都對平臺給予了非常大幫助和支持。

閩南方言搶救性保護傳承專案合作簽約儀式

鯉金閩南語活化傳承交流會

部門聯動守護文化精髓

在上級支持之外,平臺還聯合各有關部門圍繞自身中心工作,以閩南文化為載體,開展如鯉城區首屆少兒閩南語歌曲(歌謠)創作大賽、鯉城區兒童閩南語故事大賽、“鯉醫康養”系列短視頻等一系列配套活動,創作或徵集優秀閩南文化音視頻作品,不斷擴大平臺高質量閩南語作品供給。比如,啟動閩南四句徵集活動,活動過程中共徵集到近400首閩南四句、童謠(歌訣)作品,經過層層選拔,最終,共有92首作品入圍,在鯉城微事視頻號中,閩南四句徵集活動入圍作品視頻選播總流覽量達近20萬次。

鯉城區首屆少兒閩南語歌曲(歌謠)大賽

“我們在走訪中發現,很多孩子住進鋼筋水泥的套房裏,失去了上一輩人小時候那種聚族而居、閩南文化氛圍濃厚的成長環境,大多數已經不會用閩南語交流,閩南語傳承保護狀況不容樂觀。”田中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吳超說。

2022年底,鯉城區相關部門聯合開辦“泉音有鯉”小小閩南語傳承人培養班,通過開展學習閩南語日常用語、節慶文化、家風俗語等課程,潛移默化地利用閩南深厚文化底蘊培養文明有禮、文化自信、愛國愛鄉的三有少年。半年內吸引了300餘名鯉城福娃學員進行線上打卡,收到打卡學員的作業量3200多份。

“泉音有鯉”小小閩南語傳承人培養班

“謝謝安老師鼓勵,感謝有這麼好的平臺,讓孩子每天學一點,積少成多,慢慢的就能講一口純正的泉州話了。”“感謝老師們這四節課的付出與教學,孩子上得很開心,依依不捨,期待著下一次的開課!”一句句家長暖心的話語不僅堅定各部門多渠道開展閩南語培養班的決定,也說明了新一代泉州人對學習閩南語的需求。

基層自發構建使用語境

除“固定動作”之餘,鯉城轄區各學校還自發性地長期開展閩南語及以閩南語為基礎的閩南文化課程,為此,平臺開設課程板塊,匯總歸納鯉城轄區眾多學校開發的閩南語課程,如泉州市培元中學的《泉州方言文化》、鯉城區第五實驗小學的《暖陽鯉韻》等。

閩南方言角第一期師資培訓

平臺還設立線下“福娃鄉音·閩南方言角”,選址鯉城區的社區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全面輻射轄區內各個街道。如新峰、田中等社區常態化在“黨建+”鄰里中心開展閩南語公益“大師課”、方言角沙龍、閩南語講座等系列活動。

重專業講辦法
創新方言教學與實踐
一個學術平臺的建設需要專業力量的助力和支撐,“泉腔鯉音”平臺的建設離不開一群志同道合的專家學者和民間學術社團的支持。
高校團隊保駕護航
為了給群眾提供公共文化便利服務,平臺的線上小程式中設有閩南語語音詞典,由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泉州師院)提供專業支持,囊括擁有1萬個常用片語、3500個常用字的泉州腔府城音文白讀發音和書寫,對於遇到的閩南語發音和文字問題,用戶可以自主查詢詞典答疑解惑。
詞典的開發,得益於諸多專家教授們的無私奉獻。“經費不夠沒關係,只是我研究了一輩子的閩南語,我不希望我研究的東西不了了之。”在經費還沒到位的時候,老師們沒有在意費用問題,反而主動地為平臺錄製了“僑批鄉音”“古韻泉詩”“《世說新語》選譯新注”等閩南語欄目。
傳承要從娃娃抓起,為此,平臺特地成立閩南語地方校本讀本編寫工作專班,在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泉州師院)指導下,由一線教師和閩南語領域專家組織編寫中小學、幼稚園校本讀本,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打造適應學生學習閩南語的課程體系。
民間社團開發探索
“這次活動的啟蒙真的太棒了,孩子興致勃勃……以前跟他說要講閩南語,他很抗拒,甚至以老師說要講普通話為由,堅決不說閩南話。”“這個活動真的很有意義,謝謝老師!”在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區閩南方言角的“情景式”閩南語教學試點班交流群裏,家長們積極討論這次“情景式”閩南語教學對孩子的影響。

“情景式”閩南語教學試點班
該模式是鯉城區閩南語研究會為加強閩南方言角師資力量做出的有力探索,借助配套的教學用具,能夠有效降低閩南語教學對場地、教師的要求,幫助各線下方言角建立常態化、自運行機制,自主開展日常的閩南語相關活動。

鯉城區閩南語研究會公益“大師課”
方言,是傳統文化的根基和土壤,也是一個地區文明、文化的直觀體現,然而如今方言流失的現象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方言的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未來,鯉城區將在“縣域方言保護與傳承”的道路上持續探索,著力打造融合學術性、多樣性、趣味性,可借鑒、可推廣的“縣域方言”保護傳承模式,把我們的“鄉音”真正地留下來。
來源:中共鯉城區委宣傳部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