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廣西,八方賓客踏歌來,民眾趕歌圩、賞民俗、品美食。在當地各式特色美食中,五彩繽紛且清香怡人的五色糯米飯受到中外食客青睞。
五色糯米飯俗稱五色飯,又稱烏飯、青精飯或花米飯,是壯族的傳統風味小吃,因糯米飯呈紅、紫、黃、黑、白五種顏色而得名,中國唐代詩人杜甫曾為其留下「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的詩句。
壯家人把五色糯米飯視作吉祥如意、五榖豐登的象徵,其製作技藝延傳至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每年農曆「三月三」或清明時節,廣西民眾普遍會製作五色糯米飯。
連日來,家住廣西南寧市邕寧區的壯族居民韋杏蓮為製作五色糯米飯忙碌著。「我從小就吃五色糯米飯,13歲開始跟著長輩學習製作技藝,一代傳一代。」她說,五色糯米飯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五色糯米飯製作技藝源於壯族傳統農耕社會生產生活,製作原料由香糯米及紅藍草、紫蘭籐、梔子、楓樹葉等天然植物組成,農曆「三月三」恰是染色植物生長最好的時節。
五色糯米飯的製作並不簡單,需經過取料、取汁、浸泡、蒸煮等製作工序,從準備到完成要花上數日時間。
作為壯族五色糯米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潘紅華製作的五色糯米飯色澤鮮艷,口感香糯,遠近聞名。「我對五色糯米飯情有獨鍾,那是我記憶深處最幸福的味道。」潘紅華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
潘紅華說,她自小就跟著外婆陳玉英生活,外婆是製作五色糯米飯的行家裡手。兒時的耳濡目染,令其對壯鄉美食和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如今,五色糯米飯成為她思念外婆的情感寄託。
食物講究色、香、味俱全,鮮艷的顏色可以勾起食客的味蕾。五色糯米飯的紅色汁液取自紅藍草,紫色汁液取自紫蘭籐,黃色汁液取自梔子果,黑色汁液取自新鮮楓葉,這些植物自帶天然的清香味。
在潘紅華看來,給糯米浸泡上色是製作五色糯米飯最關鍵的一步,需要付出足夠的細心和耐心。「用楓葉水浸染的黑飯特別難做,想要染出深亮好看的黑色,需要將搗碎的楓葉與糯米浸泡一天一夜。」她說。
待糯米浸泡染色好,將水分充分瀝干,即可入蒸籠隔水蒸,蒸煮約2個小時即成。此時,一顆顆圓潤光滑的糯米粒在高溫的蒸製下變軟變黏,植物的清香與糯米的甜香完美結合。
心靈手巧的壯家人將五色糯米飯擺盤裝飾成各種造型。從視覺上看,糯米飯瞬間變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美食畫卷,令人賞心悅目、垂涎欲滴。
「每年『三月三』,我最想念的就是五色糯米飯,小小一口,植物的清香氣息盈滿唇齒,彷彿春天在『味蕾』上跳舞。」廣西百色市「00後」壯族姑娘韋丹丹說。
五色糯米飯是壯族的一個文化符號,是祭祀文化、孝道文化、禮儀文化、喜慶文化及團結文化的實物展現,獨具地方及民族特色。多年來,潘紅華專注非遺傳承創新,開發了五色糯米飯的多樣「新食法」。
「以糯為禮,我們研發生產出五色糯米飯精品禮盒,食客用水蒸15分鐘即可食用。此外,還推出了五色饃、五色糕、五色粽、五色湯圓、五色糯立方、五色糯糯海鴨蛋、糯米甜酒、糯米血腸、糯漢堡、糯糯棒等產品。」潘紅華說。
依託四通八達的快遞物流,五色糯米飯這道帶著山野清新氣息的傳統小吃走進了更多民眾的餐桌,大大滿足了一眾擁躉的「味蕾」。潘紅華憧憬著,要讓世界各地都能品嚐到這壯鄉味道。(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