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進口食品食安問題頻發,從萊豬到核食,台灣似乎成為友台國家的廢物回收廠。食安標準一定程度上代表民眾對國家的信任度,衛福部應該是守衛民眾健康的第一關卡,政府也應該是保護國人安全的最強後盾,但是為什麼關卡一退再退,後盾一碎再碎?近日,從日本進口的毒草莓再次引發消費者擔憂。
4月初,一批472.2公斤的毒草莓從日本銷往台灣,幸得衛福部把關,才避免進入民眾購物袋。然而這只是食藥署剛剛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後的違規數量,倘若按照以往標準計算,已經有大量農藥超標的毒草莓出現在果菜市場。回顧2月公佈的邊境查驗結果,10批日本草莓農藥殘留不合格,1482公斤的草莓違規,以4月的新標準判斷,應有大量毒草莓符合規定得以進口。這才過去二月而已,不知是日本廠商運氣不好,還是台灣民眾身體機能進化太快。
事實上,日本草莓近年多次出現農藥超標問題,日台交流協會為此從2020年起連續多年提出放寬農藥殘留容許量的申請,因此食藥署從去年開始就研議開放,原本以為外界反彈會阻止標準修正,無奈消費者聲音遠遠不及政府權力,只能乖乖掏錢為民進黨埋單。
國內農會更是心寒,在台灣不能用的農藥只要貼上國外標籤即可就地合法,草莓農嚴格按照農業部要求栽培種植有機產品,成本必然比使用違規農藥高,如今還要被大量的進口毒草莓擠佔市場,更會受到名聲不好的日本草莓牽連,被迫迎接不公平競爭,農民基本權益誰來保護?
民進黨政府藉口不過二則,一是國外農作物生產環境與國內不同,二是修正標準符合「先進」科學要求,甚至抬出一眾專家網軍拉國內草莓下水,辯解注意清洗方式即可。通常這種情況都要符合當地法規,我們卻是違法就修到合法。奇怪的是,台灣人的生長環境與進口食品亦是不同,強制食用不符合本地環境要求的進口食品就可追趕「先進」國際嗎?前有核食,現有草莓,此類操作接連不斷,未來只會有更多「先進」食品等待國人消費。
臺灣配合日本放寬草莓標準之時,日本並不降低臺灣鳳梨的標準。日本草莓順利過關之時,越南茶有農藥就不行。此等食安雙標怪像在民進黨手中屢見不鮮,如果不是政治考量和國際壓力,很難理解政府此舉目的何在。直叫人驚呼,原來台日感情越好,農藥標準越低,民眾食毒越高。
食藥署1月9日剛對日本草莓下達進口禁令,1月24日就預告農藥標準修正。去年年中已經審查完畢,卻特別壓到選後公佈此案,既不影響選票又避免新國會阻撓,民進黨的政治算計明明白白。但是毒食頻頻進口,CPTPP遙遙無期,買賣是否划算,民眾看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