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蕉城區金涵畬族鄉後溪村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農戶們搶抓農時耕種紅薯。近年來,該村成立後溪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發展甘薯產業。2023年,後溪村集體經濟突破50萬元,帶動30餘人就業。
在蕉城,像後溪村這樣因地制宜謀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例子還有很多。蕉城區圍繞「產業增效、集體增資、群眾增收」的發展目標,堅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立足山海資源,突出黨建引領,通過盤活「三資」、產業帶動、村企聯建等方式,打好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組合拳」,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三資」活起來「存量」變「增量」
寧德市有「中國大黃魚之鄉」的美譽,如今,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每10條大黃魚中就有8條產自寧德。初夏時節,乘船前往盛產大黃魚的蕉城區三都鎮,只見遼闊的海域中有著無數漁排,一條條漁船在海面上穿梭往來,呈現出一幅「海上田園、魅力海島」的和諧景象。
念好山海「致富經」。三都鎮黨委書記黃先碑表示,三都鎮靠海而生,向海而興,該鎮充分挖掘資源潛力,採取「支部領辦、經營租賃、規模發展」的思路,指導地域相鄰的集體經濟薄弱村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聯合社,對集體池塘進行整合盤活,建成35口新型環保塑膠養殖漁排深水網箱,並通過公開租賃的方式,提升漁排價值,輻射帶動800多名漁民「家門口」就業。
不僅是三都鎮,九都鎮貴村村通過流轉閒置土地,讓「寸土」變「寸金」;石後鄉大竹洋中心村規劃發展2萬畝竹林資源,讓「竹山」變「金山」;金涵畬族鄉院後村通過轉讓、出租村舍農房、宅基地,讓「閒置房」變「黃金屋」……通過盤活、開發、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蕉城區村級集體經濟「再生金」的故事正在不斷上演。
產業強起來「資源」變「資產」
清風徐來,茶香悠悠。清明過後,蕉城區石後鄉大嶺村村民忙碌起來,綠油油茶山中,茶農背著竹簍穿行茶壟間,隨著茶農指尖翻轉,一片片嫩芽被採摘入簍。
大嶺村地處山區,林地面積達5000畝,常年雲霧繚繞,具有良好茶葉生長環境。近年來,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統一流轉山林、土地等資源,開發建成356畝白茶產業園,並委託茶企負責茶葉加工、市場銷售,實行從茶園開發、茶山管理、工廠加工到市場銷售的全產業鏈協作,使其逐步成為當地增收致富的綠色生態產業。
從一片小葉子到一個強村富民的大產業,是蕉城特色「產業鏈」帶動「致富鏈」的生動縮影。
此外,蕉城區依托各地紅色品牌,做活紅色文章、做大紅色產業,虎貝鎮東源村就是其中典型案例。東源村深入挖掘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元素,按照「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感」的發展思路,串聯「百丈英風」九壯士雕塑、「百丈岩戰鬥遺址」、百丈英風亭等景點,打造東源「特色研學游」品牌,吸引單位團體到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90餘次,接待遊客超1萬人次。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增至59.82萬元。
村企聯起來「輸血」變「造血」
「五一」假期,蕉城區城南鎮金蛇頭村又「火」了一把,成了中心城區熱門旅遊景點。僅去年一年,金蛇頭村接待遊客超280萬人次,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36萬元,實現了從「無人問津」的小漁村到富美「網紅村」的華麗蝶變。
山村漁村,都要發展。蕉城區嶺頭、葉厝與田中三個行政村並稱「蓮峰三村」,地處城南鎮西北部蓮峰山區,雖距離市區僅一山之隔,但早期因山路崎嶇、交通不暢發展落後。為此,城南鎮蓮峰三村中心村黨委通過引進第三方專業運營團隊改造提升嶺頭頂和電視台山頂的觀城看海點,建設觀光天梯、星空營地、鄉村咖啡館等新業態吸引遊客,壯大集體經濟,實現村集體、村民雙增收。2023年,蓮峰三村月均接待遊客5萬人次,帶動各村集體經濟增收約25萬元,村民年均增收2.6萬元。
如今的蕉城,從山區到沿海,堅持下好黨建引領「一盤棋」,實現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鋪開一幅「村村有發展,處處在振興,農民笑顏開」的幸福美好新畫卷,不斷釋放出鄉村振興新活力、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