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運河 接續起兩岸手藝人傳承煥新

「這款楊梅酥的內餡,是取自浙江台州仙居當季的楊梅,外皮是台灣鳳梨酥的口感,可以試一試。」16日,在浙江杭州拱宸橋西曆史文化街區的「台味巧媽」攤位前,「90後」台青張右昇正在嚮往來遊客介紹他最新研發的糕點。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6月15日至18日,杭州在大運河畔舉行2024中國大運河文化市集暨第十一屆中國大運河廟會,眾多手藝人為市民遊客帶來了一場穿越古今、貫通南北、跨越海峽的逛集新體驗。
張右昇在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杭州生活了20餘年。2021年,他以母親手工製作的台灣傳統風味糕點創立了「台味巧媽」品牌,並搭上杭州「電商快車」,在事業上闖出了一片天。
如今,店內鳳梨酥、牛軋餅乾、雪花酥等主打產品銷量穩定增長,張右昇開始嘗試將台灣美食和大陸在地農產品相結合,解鎖烘焙新玩法。「端午節期間,我們製作的4000份楊梅酥禮盒在直播平台上線後,短短幾分鐘就被搶購一空,廣受消費者好評。」張右昇說。
居住在大運河沿線地區的手藝人不僅樂於在舌尖上研發美食文化,也專注於在指尖沉澱下代代相傳的手工技藝。
在「台味巧媽」攤位的不遠處,台灣陶藝雕塑設計師余彥慶將自己為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設計的兩款柴燒蓋碗,擺放在攤位最前方。
「左邊這款叫『守護』,是以拱宸橋下的『鎮水獸』趴蝮為原型進行雕刻設計的。旁邊這款以拱宸橋為造型設計的蓋碗取名為『連接』,『連』的是兩岸同胞的心,『接』的是家國安寧、山河無恙。」余彥慶介紹說,「柴燒製陶技藝的背後蘊含了中華傳統手工藝的智慧積澱」。
2021年,余彥慶在茶文化歷史悠久的杭州成立柴燒製陶工作室,希望通過「以器引茶」的方式,將柴燒製陶技藝得以延續和傳播。「傳統手工藝是包容和開放的,隨著時代變遷,結合場景創新、融入生活靈感的創作,才能讓傳統手工技藝被更多人看到,得以生生不息。」余彥慶說。
當傳統手工技藝以更年輕、更時尚的面貌走進大眾視野時,一群年輕人也積極參與到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傳承利用中來。
現場,來自北京的「大運河禮物」「運河有禮」等文創品牌就是手藝「新」人。
「我們通過搜集與挖掘大運河沿岸地區的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師、非遺傳承人合作,將大運河元素系統地劃分為7大體系的產品,投放在大運河沿岸地區的機場、高鐵站、成熟商圈、景區等終端進行銷售,通過大眾化、市場化的產品推進大運河IP產業的創新。」北京「大運河禮物」的「80後」主理人馮建革說。
在兩岸手藝人的傳承保護、資源整合、創新轉化下,中國大運河將催生出更多新產品、新業態、新體驗。(中新社)

余彥慶以拱宸橋為造型設計的柴燒蓋碗。

新聞推薦